道德經 清靜章第四十五(清靜自然)
廖益達
在本章,老子教人依道行事之真正方法,因為有些人雖曰行,但因不肯放下執著、自是等心理,所以就仍和離道之行一樣,這是不能進入無為之妙境的,須知道體本來虛静無為,如稍有執著即非原道,那麼欲完成體用兼該的人,實當一本虛靜無為為前提。
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美最有成就的人,本是圓融無所缺,然由於是明道之人,應以謙虛為懷、不會自是驕傲,仍是有缺欠的須再努力不懈,如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情懷,因此而能時時呈現偉大功能,故不會有敗壞的情事出現。
二、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道彌諸六合,有若無,實若虛,圓滿具足,大而無邊際,細而無微塵,無所不有,功用則至神至靈,至虛至妙,似無用實大用,真能如此用途無窮盡。
三、大直若屈。大直:指循理而動,循規蹈矩,不投機不取巧,正直不阿。若屈:指逆來順受,不爭而能容,則事事必伸屈自如。(大正直的反到像枉屈的樣子)。
四、 大巧若拙。大巧:指巧至妙。拙:指魯純、笨拙之樣。智慧巧妙的聖哲,能力之大足以替天行道,移風易俗,但從不表其功,不矜其能,看似魯鈍笨拙的樣子,這種魯鈍正是聖哲的巧妙處。
五、 大辯若訥。訥:木訥不太會說話、遲鈍的樣子。聖人效法天地,天地不語,而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故聖人不強作口舌的爭辯,感而後應、問而後學,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事實的成就來証明真理的存在,故看似不會說話的樣子。
六、 清靜為天下正:由靜可以勝動,寒可以勝熱的道理來看,得知清靜無為是勝於擾動有為的。一旦達乎淡泊清淨,便足以制天下之動,使天下趨於正道了。
1、 道創萬物成就萬物,卻不顯其存在,作用玄妙而用之不潰亦絕不敗壞。
修道人當一日又一日的提昇自己,絕不可自滿,要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時勉自己,因為滿足就是退步、滿足現況就是落伍,例如當年邱長春真人,初入定時幻景即出,有欲接其入仙班、加封誥者,其心如定,不為所動,否則一旦著魔危險生矣。
2、 大道盈滿宇宙,好似虛無,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修道者當體道之圓滿無缺、具足無餘、至妙而虛,故當時時迴光返照、尋找自我,凡事不可自矜、因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方能無所不用而不致於窮。
3、 大道的作用,依理而行,即可隨器而屈,遍一切處。修道者於行住坐惡間,甚至每一舉手投足中當循規蹈矩,正直不阿,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光明磊落,時時以直為體,以屈為用,不計名利,則無往不通矣。
4、 大道靈巧,卻從不自誇,故顯得笨拙的樣子。
修道之志士所能做到的大巧為代天宣化,替天行道,移風易俗,參贊天地之化育,卻不能拿「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之語自勉,看似愚蠢,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矣。
5、 大道不言而行,不聲而動,從不與人爭辯。
聖人因理而言,不強事口舌之爭論,不言而行,不聲而動,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師尊慈訓中有:我們不與人比長論短,我們不與人爭強好勝,我們要委屈自己,圓融十方,我們是苦海與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座橋樑,我們任人毀謗都要低頭不辯。
6、道乃天德之發露,德即自性之發洩,故中庸云:率性之謂道,由此可知「無為無欲,清靜自定」,乃進德修業者的八字訣,因為「無為」是心靈與宇宙合一,「無欲」乃內聖之心法,「清靜」乃心之活潑生機,「自定」是神清的原動力,有此體會者,則為名符其實的;得道、學道。
修道人要依道行事,放下執著、自是心理,一本清靜無為,才能真正致用,反之若喪其清靜之正氣,失其清靜之正理,私意橫生,生意消之,必不能成其大,亦不能致其用。
躁勝寒,靜勝熱:人在急躁生氣的時候,雖然體內熱氣沸騰,暫時勝過寒冷的天氣,可是畢竟不能長久,就像大風大雨一樣,雨過天晴、風過平靜,所以心平氣靜才能永久勝過急躁的熱氣。
清靜為天下正,所以說清靜無為才是天下人民所應該追尋的目標,因為這樣能使萬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歸,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
清則上昇,濁則墬淵。靜守玄關,萬緣放下。
清者空虛純潔,靜者寂然安上。
從來言語易招災,無益於人口莫開,到處談忠並說孝,一身正氣好培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