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至柔章第四十三(柔勝剛)

廖益達

天地之道尚柔是在漸進柔順中竟道化之功,弱者道之用,故老子以柔勝剛,弱勝強之道來教化世人,並再度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如水之無處不到,如水之有利萬物,柔之力大也哉。夏冬乃寒暑之極,藉春秋之進以調和之,故「弱者道之用」。

-、天下之至柔。大道無形,其用至柔,無跡無為、至誠至真、無物不隨宜、無時不處順。(至柔道也,無形無象)。

 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莫若天地之造化,可是天地之道,尚柔弱,道貴柔弱而不貴剛強,因為剛不能克剛、強不能克強,理由:以剛克剛,其剛必折,以強克強,其強必推,因此去剛強者必定柔弱了,故俗云:「堤岸雖堅經不起弱水的沖擊,金石雖硬經不起微風的風化,蟻穴雖小實有潰爛之患」,畢竟強中之剛終必折。

二、馳騁天下之至堅。馳騁:原意為形容馬的奔走,此處當「駕御」解釋。

依物理原則上看柔終必克剛,弱定勝強的,這若從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邏輯,然卻是千真萬確的,舉例:一滴滴的水珠可以滴穿堅硬的石頭,一隻柔弱的虫蟻可以使堅石般的堤防垮下來...,人一到老一向以堅硬號稱的牙齒掉光,而看似柔弱的舌頭卻仍完整無恙,物理雖如此,天理更是如此,天道無形然其用至柔至誠至真,無物不隨宜、無時不處順,雖無跡無象,卻似走馬馳騁一般,能夠駕馭調和天下間至堅至剛的東西,可見道之無孔不入。

三、無有入於無間(本意為出於無有,入於無間)。無有:不見形相的東西指「道」,「無間」:沒有間隙,指物之堅實而沒有空隙,大致而言,以物入物必有間隙而入,以此證明道極細微而能無所不入,足見無形的力量,「無有」:是最柔弱的了,卻能進入毫無孔隙堅強的實體,像水能滴穿巨石,電能透過銅鐵,就是最好的例子。無有則無不入,無為則無不為,無言則無不言,無知則無不知,可嘆世人但知剛強之為用,而不知柔弱之用,但知用有而不知用無,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方是大用,但知有為之為而不知無為之為方是無所不為。

以水代表柔弱,卻足以穿山入地,浸潤萬物,無所不至,其攻堅強之能力不能。

四、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由於道之用為至柔至理、通乎無窮、貫乎無有、馳騁而入於無間、不有聲色、不可名相,故言;不言之教(沒聽到聲音即大道之本體)。

 無為之有益:道之作用,妙化萬物萬物不知,成長萬物萬物不見,此正是無為之有益之妙。

 孔子常說:「言教言訟,身教則從」,又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孔子用天地行不言之教為証,說明只見萬物變現之能,不見天地長養之功,聖人法之,故亦「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誠為對道之體現。老子認為天地之間,有美則有惡,有苦就有樂,有高就有下,有榮就有辱,由是而相予相奪,天下從此擾攘不寧,因此他提倡無為主義,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他主張:不尚賢則民不爭,不貴貨則民不盜,減食稅則民不饑,甘淡薄則民不輕死。無為而無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由此可見老子之所謂「無為」正所以大有為也。

    五、天下希及之。天下人很少能了悟此道的。

  結論:有於道有不言之教,行無為之益,萬物賴以為生,萬物賴以為成,為至精至誠至微至極至柔,圓神不已之妙理,天下萬法皆從此生,未有過於此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