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13 金剛經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修持金剛般若波羅密)
廖益達
1一般人看到佛家三藏經典浩瀚無涯就望洋興歎,究竟在這麼多法門中,我們該怎麼樣去修持?佛在金剛經如法受持第十三分:
2如是妙法須明師 法有八萬四千門 受師點玄般若須 持修自性金剛經
3在尊重正教第十二分,言正教是般若正法,然般若正法之主要重點在尊重「此處」,故本分之如法受持,法者般若妙法,如法受持就是依般若正法依法而修,先由多聞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証,亦即是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因病施藥之對治法門,例如眾生之貪嗔痴就用戒定慧治伏之。
4四大本是空 五蘊非我有 將頭臨白刃 如臨斬春風。
5任它雪山萬丈高 太陽一出化江水 任它愚痴煩惱長 心田一開化甘露。
6從第一品到十一品,已經告一段落,佛已經告訴我們修道的方法就是「應無所住」,一切不住的方法,十一、十二兩品説明這個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此品,十三品佛又另外開始告訴我們一個方法。
7今言受持的意思,是專指受般若妙法,因般若是諸法之母也。
8道本無言,以言引心,法本無法,以無契心。
9壇經: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具足,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明師)示導見性。
10善智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常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1這時須菩提就提出來問:「將來這個記錄要如何定名?我們將來看了這個佛經,怎麼樣依你所教來奉行?怎麼樣修行?
2本分,須菩提因聞得前分,持説此經,成就希有之法,經在佛在,對經如此的尊重,所以當機請示,須菩提曰:世尊啊;這個經叫什麼名字,我們應當如何奉持?
3佛陀說般若妙法,須菩提已深得要領,於感激之餘,想起了對此大乘正宗,般若妙法是否有定名,在這個時候,須菩提就請問佛陀:世尊,這個經叫什麼名字,那麼這一部經你所說的法要,我們應當怎麼樣來修持。
4這個看起來好像簡單的回答。可是它關係整個法統傳承,非常的重要,就整個法統傳承體系而言,有所傳法就會立名。法呢?告訴你一個法怎麼修,你一定要知道這個法是怎麼個定位,定一個什麼名稱?都有很大的關係,名稱的定位,可以幫助眾生在理上瞭解一個法,而一個法修持出來的成就,可以反過來印証名稱的訂定。
5壇經:六祖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且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1佛陀就告訴須菩提:這一部經典的名字叫做金剛般若波羅密(涵意為在你那無堅不摧,一切無明障礙都可以破除的金剛覺性要生堅利的妙智慧,依此妙智慧便能到達安樂涅槃彼岸)。以此金剛般若波羅密名字,汝等所以要奉持此經。是因為此經中,有無上的菩提妙法,你們應當實受於心,誠心依法奉持,就可悟無相無住的道理,可以生金堅剛利、明無不照的般若妙智慧、登諸佛的彼岸。這個就是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佛是要告誡弟子們,應依法奉行。(金剛經裏面所要告訴你修行法的精髓所在就是叫你皈依自性,自性就是諸佛的淨土)。
2壇經:善智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只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智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法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所以著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1成佛的那個智慧不是向外求啊,它是不離開世間的一切,世間法就是佛法,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佛法,千萬不要認為般若波羅密有一個特殊的智慧,一切世間的事、在在處處都可以使你悟道。學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如果搞得一臉佛氣,錯了。
2滿口佛話、一腦子的佛學,你就已經完了,你認為那就是般若波羅密,更錯了。
3佛説此經,意在顯法,又恐怕諸弟子著於這個經名,忘卻般若為自性之般若,因而又破經名的著相故曰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只不過給一個假名叫般若波羅密。
4這是什麼緣故呢?好!佛陀就把它衍義加以解釋,「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借相明理),佛在告訴你用智慧到達彼岸。(不是用唸(即非)就能到達彼岸)事實上亦不是,我用這個言辭告訴你,你就真正的能夠到達了嗎?(破相明理)(這個名訶是假設而已(即非))不對的,我告訴你的所有的法,都還在一個法的「相裏面」。「即非波羅密」。什麼才是真正的用你本身的智慧可以到達呢?就是把一切法相都去除掉,用你的佛性本自具足的一切來到達,所以「是名般若波羅密」。
5佛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一個法告訴你,叫你怎麼修進去,當你依這個法修進去後,你就「住」了,所以這個「法」就變成非法。為什麼?因為你老是侷限在這裏,這個法反而變成障礙,你沒有辦法進來,你修進去以後你就要想辦法「出」,把障礙去除掉,要突破及超越過去,就「出」了,而這個「出」就是下一個法的開始,藉法而入,因法修行,因修行之後成就出來「已住其中」。法為非法,這個法就不是法,就要捨棄掉,捨棄以後成就而出「法非法是名為法」,前者,它是一個法,沒有錯,方便次第導引,告訴你怎麼修進來,再來告訴你不要,為什麼不要?因為這個法障礙了你,接著佛又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1須菩提我問你:佛真正説過法嗎?須菩提回答説:世尊據我所了解,你沒有説過法。你看師徒兩人當面扯謊。佛陀三十一歲悟道,三十二歲出來説法,他説了四十九年的法,現在師徒對話,卻説沒有説過法。
2經名既不可著相,更有何法可説,清淨心中,本來無相,波羅密經不過使人明心見性,本來亦無法也。既無法、何有經、無經何有説;可知凡有言説、皆是醫藥之方,傳心法要云:「佛説一切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蓋未悟時須憑言説,已悟言説皆非。有病不服藥,是病痼難除,病去藥存,此藥也是病。
3佛又告訴須菩提,問你一句,我從剛剛到現在講了老半天的法,你認為我有沒有講呢?須菩提也勇猛地說:你剛剛講的都是廢話,所以說:都沒有說。一應一答,事實上都「沒有說」為什麼?因為佛法,法性是萬法具足(既然萬法具足,那一切相及文字怎能代替本體呢?)所以沒有說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這第二次的問話好像與前面不連貫似的,實際上是相連的,佛又問了: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物質的宇宙、所有的微塵合起來多不多?
2須菩提:微塵不完全是微塵,如來説一切微塵非微塵,我説沒有灰塵,不是灰塵,姑且叫它做灰塵,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世界,姑且叫它做世界。微塵是佛學裡的名辭:又叫外色塵,現在的電子、原子、核子之類,再分析下去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空。原子、核子爆發了完全空,空了以後能夠發光,能夠震動聲音,能夠死人,所以原子、核子一爆炸,最後分成空,那空的力量才可怕。換句話說,佛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一粒一粒灰塵、一個一個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組合起來構成一個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爤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世界的存在、也沒有微塵的存在,一切本空,這個物質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羅密智慧、心念最後的空是會合的、是「心物一元」,會合最後是真空,那個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個時候的悟道是修證到的,不是理論,那個境界不可以説、説了半天都不是,所以佛才説沒有説法。因為實在沒有辦法説、説不出來,説個空已經不是它了,説它是有,世界上有的東西又終歸空,所以「空有」都不能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金剛經文字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論上難懂,是修證上最難,修證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學佛。
3佛舉例:不但小如微塵,大如世界,皆是空的一個假名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4微塵是什麼意思呢?(以現在科學上來講)是整個宇宙所有物質組合的那一些基本元素,多不多?須菩提告訴佛説:非常多(但是電子的組合還是有相的),這一段在說,佛性的定義,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你不斷的分割,分割到不可再分割,也還是佛性(一本散萬朱,萬殊歸一本),所以他說:微塵(所謂的任何物質,最基本的架構的這個元素:原子,電子,夸克,這個最細微,最細微組合成宇宙中所有東西的這個元素)。「如來說非微塵」,以佛性而言,它們還不是最根本的組成的架構。凡是還有物質存在的組成的,還不是最根本的,你再把這一切再分割下去,這個微塵再不斷的分割,分割到不可再分割,「是名微塵」,這個才是真正組合整個宇宙的一切基本的元素,這是講佛性的一個觀念:「小而無內」。
5再來講佛性的大而無外,「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我們看外相,看大而言,整個宇宙。「這個世界」,指整個法界宇宙,在佛性而說(如來說)、以佛性而言,你所能知道的這個宇宙的「觀念」,還遠遠的超過,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性,簡括為:佛性、小而無內、大而無外,這段是講佛性特質(卷之藏於密,放之彌六合)。
【須菩提,於意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1佛説:不但小如微塵、大如世界、甚至佛的三十二相(詳備註),都是空的,一個假名而已,佛陀如此循循引説,無非令其破相見自性之如來。
2佛陀說:須菩提,你認為可以用佛的三十二種莊嚴相來看佛的實相(佛性)嗎?(這裡的如來就是佛性),須菩提說:不行,不能夠以任何外相(的莊嚴)或種種的形式,而能夠見佛性的本體(意味著,眾生都有佛性,不自悟而向外求佛)。
3為什麼?在佛性真正具足一切,萬法圓通,萬德莊嚴裏面,並不是任何的有「差別識」的眾生所判斷的標準。在佛性來講這三十二相並不是差別相。「是名三十二相」是一合相。而是「一合相」裏面智慧的瞭知,從這一合相自然而然衍生出來的,這才是真正三十二相的意義,所以佛陀問:可以用表面的差別相(前面三十二相是差別相),而能夠見到佛性嗎?他說,不行,不能夠用差別相跟自己的自性佛位相應(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佛第三次較量福慧)。
1須菩提啊: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拿恆河沙一樣多的生命布施給了人家了,這個功德比把充滿宇宙財富布施還要大。人生中最捨不得的兩樣東西:第一是財,第二是生命,當有命的時候,錢財是最捨不得的,所以有命活著的人,肯布施錢財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裡、馬上要死的時候:你只要救我上來、什麼都可以給你啊;那個時候命捨不得的、所以命比錢財還要重要。但是命比不上懂得金剛經四句偈能夠受持修證,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為他人演說的這個大福德,是無為之福。
2明離相之用,以顯經功意。佛説:無論如恆河沙數的寶施,如恆河沙數的身命施,究竟是外相,不如持經見性,得福更多也。
3以前所說布施是用七寶之有為布施,今言再進一步,連世人看得最重的生命來犧牲布施,所得功德……。
4佛陀從小乘告訴你,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福德多不多?福德多,小乘觀念。因為有量有數,有生滅。還有一個比它更多的布施法布施,他告訴你法布施比財布施更大。
5世間著重莫過於身命,菩薩為法,於無量劫中捨身命與一切眾生,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偈之福田,因多劫捨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元是眾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捨身,不如持經四句偈之福德。
結論:
1佛陀以他自己親証的經驗,知道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的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的人身(現今一貫白陽修士很多前輩早年就歸空,只換得一句「英年早逝」),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強調受持金剛經的福報、功德,故佛陀又以用身命來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作一比較,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後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2接著佛陀於離相寂滅第十四分,繼續演說法要(如何修無生法忍),真如實理,聞經解義,獨悟實相。 (接著進入離相寂滅第十四分:修無生法忍)。
●備註: 三十二相、如來具容貌相好十二種、身體相好十種、手足相好十種。以三十二淨行、修成三十二種相好。此三十二相都是應相身、應相可見、法相則不可見。三十二相名稱如下:
1足安平相:兩足好好平安(不是跛腳)。2千輻輪相。3手指千鑯長相。4手指柔輭相
5手足縵綢相。6足跟滿足相(不是腳腿生有腳筋)。7足趺高好相(竹竿腿)。8膗如鹿王相(像鹿吃飽飽、肚子大大之相)。9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蓋大腿)。10馬陰藏相(像馬臉陰長長)。11身縱廣相(身材高大體胖)。12毛孔生青色相(全身生青毛)。13身毛上靡相(全身生毛)。14身金色相。15長光一丈相(身有毫光一丈)。16皮膚細滑相(皮膚白泡泡、細咪咪)。17七處平滿相(七孔生得完整)。18兩腋滿相(郭人腳生毛)。19身如獅子相(身似如獅子)。20身端直向(身體端直沒有彎腰)。21肩圓滿相(兩肩圓滿、不是垂垂像白無常)。22四十齒相(四十齒生滿是福慧相)。23齒白齊密相(牙齒整齊潔白)。24四牙白淨相。25頰車如獅子相。26咽中津液得上相。27廣長舌相。28梵音深遠相。29眼色如紺青色。30眼睫如牛王相。31眉間白毫相。32頂成肉髻相。以上三十二相很多道場在講解此分時只是略過,為感謝閱讀台光講堂部落格的諸菩薩大德,特提出以饗諸菩薩大德,感恩!謝謝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