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彌勒救苦經》:領寶齊魯靈山地拈花印證考三乘

領寶齊魯靈山地

領者,是受領無極老母之令,傳授口傳心印,三寶(關訣印)的明師,就是出生在齊魯,即現在之山東,自古出聖人最多之聖地,所以領天命傳授命最多的祖師都出生在山東(齊魯)。如十七代祖師,路祖就是出生山東濟寧縣的地方。十八代祖師,我們的師尊也是出生山東濟寧縣。師母也是出生山東省。可是受命的人卻在各人之靈山地。賢良詞: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靈山地就是人人之玄關竅,經明師一啟開,好好在靈山塔下(就是本心),修心煉性、行功立德,壽終時,靈性自然由正門而出,免受輪回之苦,可以歸根復命。

「領寶齊魯靈山地」,有字面上及修持上二重意義。

【領寶】:領受法寶,也就是求道領受三寶。

【齊魯】:地名山東,也是大道普傳之發源地。

【齊魯】:除了山東以外,論語中『齊』人象徵貪圖名利,『魯』人象徵慕禮好義。

【靈山地】:玄關寶地。

修持上的意義:大道普傳的發源地在齊魯。(領寶齊魯)

             出苦從靈山一指─「求道」,開始。(靈山地)

             修道起步在於禮節。(領寶齊魯)

領寶─領受明師在玄關靈山一指,及領受三寶

救苦經第一、二句講彌勒祖師應運世間的救苦因緣及使命,從這一句開始,要告訴我們如何出離苦海?

彌勒祖師如何救苦?首先傳下一個法寶,什麼法寶?就是『明師一指』以及從玄關寶地所延伸出的『三寶』。若我們能夠受用這法寶,就可以迅速出苦得樂。

世間人想出離苦難,最快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來求道,領受這彌勒佛要送給我們的法寶。如果看過歸空道親面色紅潤、體軟如綿,就不會再畏懼死亡。

如果進一步受用三寶,便能當下解脫煩惱化人生苦海為功德樂海,當下可解脫不必等到歸空才往生淨土,「西天雖遠頃刻到」淨土即在眼前。

脫離苦海是每個人人生的目標,誰敢說自己的人生不需要脫離苦海?站在講台上往下一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苦惱,不論老少、貧富、男女…每張臉都寫著「苦」字,而且苦得很深刻。只有小孩看不出來,到一定年紀後,不要說這輩子的苦惱,連上輩子的苦惱都漸漸浮現臉上。

為什麼出苦一定要從「領寶齊魯靈山地」明師一指開始?

為什麼明師一指可以出苦?

因為人生苦的原因在於-分別善惡。

只有「靈山」玄關寶地,是無分別的「中道」之地。

似乎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一道煩惱門,通往生生世世的冤欠業障。小時候沒有鑰匙,門沒開,不知煩惱;長大後門一開,煩惱席天捲地而來。而這打開煩惱的鑰匙是什麼?就是─“分別心”。

聖經中創世紀記載: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裏長出來.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神吩咐亞當說:「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原本亞當夏娃在伊甸園中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知什麼是苦海。撒旦化成蛇,引誘夏娃,撒旦騙說:「吃下分別善惡的果子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於是夏娃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

我們就像亞當、夏娃,離開了伊甸樂園,一旦開始分別善惡,就失去快樂了。我們甚至對我們的孩子扮演蛇的角色,訓練我們的孩子要去分別一切,當孩子被我們訓練成功,就離開了伊甸園。

每個人都有排山倒海的煩惱,貪、嗔、痴、仇恨痛苦,都從分別心開始。要解脫我們的煩惱是一個艱鉅的工程。因為我們都像掉落在生死苦海中載浮載沉,要如何教會每一個人絶頂的泳技是很難的。所以彌勒真經有祖師精密的設計,有規劃的讓我們跳出生死苦海、脫離基督教所謂的「原罪」分別善惡。就從這句『領寶齊魯靈山地』息念忘慮開始。

明師一指-跳出苦海淵

彌勒祖師應運世間,是為了救苦,從明師一指開始,彌勒祖師伸出手將我們從生死苦海拉上彌勒大法船。

跳脫生死苦海第一步就是“領寶齊魯靈山地”首先要到齊魯靈山寶地來領受法寶。也就是求道點玄關。這是彌勒祖師傳下的救苦法船,只要能上得了這艘船,就能乘著彌勒祖師的願力跳脫生死苦海,往生彌勒淨土。

但是並不是說我們要等到死後才能脫離苦海,在我們的一生中都可以藉著彌勒佛傳給我們的三寶,隨時幫助我們從痛苦中抽離,創造自己的快樂淨土。至於如何創造,讀完這部彌勒救苦經後一定會有明確的概念。

這句經有人解釋為:師尊、師母在齊魯,也就是山東這個地方(古齊國與魯國在山東省),領受天命,並指點本性,傳授三寶於靈山寶地。但這句經文還有更深刻的內涵,它的典故出自論語: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篇)

意思是:學道,要先從齊人(名利之徒)變為魯人(慕禮好義)再從魯人變為道人(存心養性)

齊國和魯國以前都在山東,但兩國有不同的象徵意義。齊國和魯國民情風俗有很大的不同,齊國在渤海旁邊,靠海有魚鹽之利,而魯國靠近泰山,出聖人。從周公到孔子都出現在山東。魯國的特質重視禮樂,稱為禮義之邦。齊國有當時全國都需要的鹽。商人非常富有,多名利之徒,孜孜為利,

所以論語說,我們修行要從齊人變為魯人,魯人再變為道人。這也是我們修道的過程,得道後,先從齊人也就是名利之徒,貪名好利,轉變為魯人慕禮好義。

這『齊魯』對於我們出苦有什麼意義?因為我們雖然得道,雖然領受了在靈山地的明師一指,但是卻不覺得是寶,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心中充滿名利,也就是像一個齊人,以為名利可以帶來快樂。卻永遠得不到快樂。所以要從「齊人」漸漸轉變為「魯人」,成為一個慕禮好義的人,才能真正感受三寶的寶貴。

求道的人不計其數,但真正能識得『道』是寶,且受用三寶的人卻很有限。原因就出在沒有從齊人轉變為魯人,永遠在追名逐利,即使手中握有寶藏也以為是石頭而未去珍惜。

齊魯-儒家的聖地

孔子時代的魯國是今天的山東省曲阜附近,魯國的創建者是周公,孔子常說他會夢見周公,他的道統傳承也來自周公。魯國範圍大致在今天的泰山和孔子的故鄉曲阜之間。

後學曾去泰山和曲阜,在「魯」地感受到聖地的莊嚴潔淨。在孔子的墓地孔林,廣裘的樹林中有無數孔氏歷代子孫的墳墓,應該是一個陰氣很盛的大墓園,卻相反的充滿陽和之氣。二千多年來墓園中不曾出現烏鴉和毒蛇,這二種陰物是在孔林之外曠野常出現的動物。

泰山是黃帝軒轅氏乘龍升天的聖地,也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的聖山。山上古樹參天森林茂密但卻潔淨無比,看不到蔓藤雜樹亂草,甚至蟲蛇蚊蠅。

從魯國回來後,感覺到自己生命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轉變,勉強去形容,好像自己從嬰兒時期沒有機會發育的細胞開始發育成長。這並不是錯覺,因為在山東短短一星期朝聖之旅,回到台灣卻發現自己半百之齡卻體能倍增。譬如原本長年來吸一口氣可以做四、五下伏地挺身,便需換氣再做,從山東回來後吸一口氣可以做十幾下伏地挺身才需換氣。

所以我認為山東魯國是中國人的聖地,就像回教徒的麥加、基督徒的耶路撒冷、西藏的拉薩一樣。中國人,尤其道親值得去朝聖。

靈山地:玄關寶地

求道是出苦的第一步,如果沒有求道,我們很難靠自己修行的力量出離苦難,解脫生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在大海裡如果沒有船,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能浮在海上不被淹沒就已經很不得了了,還要自己游上岸是難上加難。佛菩薩的愿力在茫茫苦海中開了一艘大法船,我們只要願意上法船,就踏出離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明師在靈山寶地一指的最大意義在於─超生了死,無論修或不修,只要求道都能超生了死,不墮輪迴、不墮地獄。

所以我們如果發慈悲心要救渡和我們有緣的人出離苦海,第一步就是帶引他們來求道,領寶。如何領?就在靈山寶地,也就是我們的玄關,接受彌勒祖師的點玄。

進一步若能成全他們學佛規禮節,成為一個慕禮好義的翩翩君子,一生就算保險了。

追名逐利或慕禮好義?

多數人雖受明師靈山一指,但卻要從禮節開始起修,而非守玄。

所以修道的開始第一階段,不是直接修性理心法,用三寶、觀照本性…首先要學佛規禮節,而後再研究道義,走向慕禮節、好義理。當你的心從貪名好利轉向慕禮好義,這時才能進入靈山寶地。只有這樣靈山才能成為寶地,否則雖有靈山,但卻無法讓靈山有寶的作用。

常有道親說,守玄守得好辛苦,甚至痛苦,為什麼?因為名利心太重。對花花世界的攀援太多。經過慕禮好義以後第三個階段才可以進入靈山。如果靈山是三樓,那麼初求道名利心猶盛的階段是一樓,慕禮好義就是二樓。要從一樓到三樓先要經過二樓。

什麼是靈山?靈山地就是玄關。如果你直接從一樓躍上三樓,可能會摔下來。就像一些道親守玄守得頭昏腦脹,但如果你先經過二樓的禮義學習,再向靈山寶地下工夫,這時會察覺到只要心放在玄關,即使身在人間,心也不是在人間,而在天堂的清靜喜悅中。

法眼宗的大宗師德紹禪師說:「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德紹禪師告訴我們:有一座山,叫做靈山,通往玄關的山。當我們到達玄關的山頂時,這裡已經不是人間這裡是天堂。你如果能安心在玄關,讓你的心爬到山頂的話,就脫離苦海到達天堂了。人的身上唯有玄關這個地方是通天徹地的,所以叫『通天竅』。

但是我們的心往往爬不到這通玄峰頂,為什麼?因為名利心太重。所以修道的第一步,要檢討自己,讓自己痛苦的最嚴重的就是由分別心衍生而出的『名利心』。小孩子煩惱很少,因為太小還沒有名利心。

但我們的教育似乎總是逆道而行,從小就開始灌輸孩子名利心。從爭第一名開始,有名就有利,功課好老師就對你特別好;家長也要獎賞你。所以名利心是培養出來的,不是與生俱來的。

但名利心像一把鑰匙,一旦貪名圖利後,鑰匙就打開生生世世的惡習,忌妒、驕傲、侵略、以強凌弱…隨之而生。就落入「有求皆苦」的苦海,所以進入道場第一個要放下的就是名利心,不要妄想藉著修道要更有名有利,那就走錯路了,永遠到不了靈山寶地。永遠沒有在靈性上下功夫,只知道求仙佛保佑讓日子過好一點。

所以修道若只求名利多一點、日子過好一點,這樣修道是沒辦法超凡入聖,沒辦法離苦得樂。因為一切痛苦的淵藪就是貪名圖利。所以子貢說:「夫子之學問文章可以得而聞也,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名利中人,聽不進本性、天道,這些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先慕禮後好義

所以修道第一步不是研究很深的道理,而是學佛規禮節。再來才是簡單的義理研究,要在這佛規禮節以及義理上下功夫,直到心中產生喜歡、愉悅的感覺才算下足功夫。也就是完成這一句領寶齊魯靈山地。徹底從齊人變魯人,從名利之徒成為禮義之君子。

要如何檢驗自己是不是已經成為魯人?很簡單,想一想自己喜不喜歡到佛堂來參班叩首,喜不喜歡執禮,喜不喜歡讀道書、佛書?還是和原來一樣,只喜歡看電視、打電動、逛街、吃喝玩樂?

   天一壇台北佛堂和台中石岡道場,都有許多道親沒事就混在佛堂,泡茶聊天也好、獻香叩首也好、甚至沒事坐在佛堂靜一靜也好。能多賴一分鐘就多賴一分鐘。這就是已經懂得從齊人慢慢走向魯人,邁出修行的第一步。

記得曾接過一位道親的電話,他說「不知道為什麼,只要一天沒有翻開道書,或經典,就有種今天白活的感覺。」這就是好義,只要有到這個階段,就可以進入靈山寶地,可以在心性上下工夫,可以開始修持三寶。

如果你是一天沒賺到錢、沒有玩樂、沒有看電視、不講是非八卦…就很痛苦,你就是齊人不是魯人,還沒到可以修持心性,進入靈山的階段。還是多在佛規禮節與道義上下工夫。如果當你覺得一天沒獻香很難受,一天沒有接近佛堂很難受、一天沒有研究道理很難受、沒有看佛書很難受、沒有修持很難受…那麼表示你已經變成慕禮好義的魯人了。所以修道一定要經過齊人變魯人的階段,變成魯人之後才能更進一步成為道人。唯有變成道人,才能脫離人間苦海,通往玄關山頂。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靈山

這句偈出自唐朝藥山禪師,朗州刺史李翱問藥山禪師:「如何是戒定慧?」藥山答:「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意思是:「讓我們的心,高高立在靈山頂上,讓我們的身,深深行走在苦海底度眾生。要先上靈山,尋找到生命的清靜,才能入苦海渡眾生。」

 高高山頂,即指靈山。深深海底,即指人間苦海。

(原文:朗州刺史李翱問藥山﹕「如何是戒定慧?」

師曰﹕貧道這里無此閑家具。翱莫測玄旨﹐

師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站立在通往玄關的山頂安身立命,就可以脫離人間苦海。

唯有站在的高高靈山頂上站穩以後,我們的心才能如如不動。這時才能進入苦海普渡眾生,度眾生的事,如果我們在海面浮沉,是救不了眾生,甚至隨波逐流。要像在海底行走,雖身在人間苦海,卻有最深沉的寂靜與安定。

“大海”象徵煩惱的波浪,也象徵人間苦海。海浪就像我們的心潮,不時波濤洶湧,但如果你有潛水的經驗,就知道海面10公尺以下,完全是平靜沒有任何波動。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歡潛水的原因,在海底有陸地上找不到的寧靜、美麗。

有人以為潛水愛好者是被海底的美所吸引,但若要論美,到海洋生物館,那裡的水族館,不論造景、色彩、魚的種類,都比海底還豐富優美。但為什麼人們還是要潛水?因為水族館沒有海底的靜,少了那份絕對的寧靜。「萬物靜觀皆自得」,美要是少了『靜』就不是美了。

所以當我們能夠有高高山頂立的修持功夫,再走入人間苦海時,就不是在海面隨波浪浮沉在人生的禍福吉凶,而是能夠深深行走在美不勝收的海底,即使世界動盪不安,內心仍有不會動搖的清靜。舉目所見皆是美。

如果我們能有如此的修持境界與感受,淨土就在眼前垂手可得,不需往生東方、西方,眼前即是淨土,隨時隨地都可以是快樂的。

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個理論或空想,後學曾在專注守玄時有多次舉目所見皆淨土的經驗,也聽過其他的道親有過相同經驗。修道不是在創造環境,而是改變心境。當心境有佛時,處處皆淨土。當心境有魔時,處處皆地獄。一切都唯乎一心。

尤其三寶能讓我們在短短的修持中迅速進入高度的專注,一旦心境離開六塵,心淨則土淨,雖身在濁土,舉目卻皆淨土。

結論: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靈山,是佛法修持重點,人人都知道有靈山這東西存在,但少有人知道靈山是什麼?只知道是極高境界,甚至有人以為是某一座山,神秘的山。卻不知道靈山就在我們身上,而不是遙不可及,是與我們修持息息相關,而不是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

求過道,修過三寶的人,才知道靈山是什麼。才知道靈山對我們的意義,不是只在談玄論妙。靈山若無法起作用,文字上的奧妙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一貫地子何其榮幸,能夠「領寶齊魯靈山地」能得靈山一點,又能知道在靈山修持下功夫漸入甚深禪定。    

拈花印證考三乘

這句是古時要得如此寶貴之大道是沒有這麼容易的,要經小乘修起而中乘、至大乘而悟出玄機知道靈性之處,才能受明師授記,所謂上等修行悟覺性,中等修行執文字,下等修行重顯化,莫執形象歸自然。即道法自然。所以當時釋迦佛傳授時是單傳獨授。要先試探方式用拈花微笑之立法選擇傳授的物件。三千子弟中只有迦葉微笑會意而授真傳,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所以古時要先修悟到禪處,才能受真傳。今天是普傳先得而後修,輕鬆多了,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雖然我們很容易得到,要腳踏實地、勤修不怠、始終不輟,將來定能印證,由功果大小考驗成功而列入三乘九品蓮台之果位。

【拈花印証】: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拈花示眾,大眾茫然,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考三乘】:三乘修行者傳法不傳心,皆執著經典文字,拈花微笑乃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眾修行者皆被考倒。

這句是解釋為什麼『領寶齊魯靈山地』也就是-求道,可以出離苦海?因為我們道的法脈源遠流長,不是師尊師母自創的新興宗教,而是源自釋迦牟尼佛靈山會上傳下以心印心之『教外別傳』祖師禪一脈心法。

今天我們領受的寶是哪裡來的呢?不是老祖師自己創造的,而是由千年來的道脈傳承而來。從雲深不知處,代代流傳下來。包括釋迦牟尼佛,也傳承自燃燈佛,燃燈佛也不是最早的始祖,還要往前追溯。推到無窮無盡,這叫『不盡燈』。無窮無盡的一盞明燈,千古不息的流傳下來

 追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來源,是從釋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開始,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法會上手拈一朵金色蓮花,面露微笑。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像今天我們點燃三盞佛燈,辦道一樣。沒有人了解箇中奧妙。

 我們的佛燈就如佛陀的金色蓮花一樣,它的作用在於點燃我們心中的光明,照破生死無明。但不是用言語、不是用方法、不是用教條戒律,所以難以體會。

佛陀說法49年,講很多戒律教條妙法,但並沒有直接開啟你的心性。只告訴你哪些是不該走的路讓你不要走。

簡單說釋迦牟尼佛說法49年,只是在讓我們從齊人變魯人。讓貪名好利之徒變成慕禮好義之人。最後才開始傳道,拈起金色蓮花,以心印心來証果。不再說一切法,以心印心才能証果。這就是這句經文所要說的『拈花印證』。 

拈花印證

佛陀拈花時,弟子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迦葉尊者和佛陀心心相印,破顏微笑。金色蓮花就像我們的佛燈的光芒,因為佛陀千年前都在戶外傳道,所以用金色的蓮花代替佛燈。金色的蓮花是一種可以放出光芒的花朵,只有聖人出世才會出現。我們如今已看不到,大概絕種了。我們現在用佛燈代替金色蓮花,仍然以心印心証佛果。

而且今日大道普傳,不再只是由一位出世佛爲眾生拈花印証,每位身負天命的點傳師都可以點燃佛燈,傳這以心印心的無上妙法給求道人。為所有求道人照破生死無明,指引一條超越三乘的『最上乘』之路。

考三乘

但這招拈花印証考倒了三乘修行者,佛陀靈山法會上,釋迦牟尼佛門下,大乘、中乘、小乘全被考倒。

佛法中修行者分為大、中、小三乘,分別有不同的修持法。

小乘行者修四聖諦,苦、集、滅、道,

中乘修十二因緣法,

大乘修六度波羅密,用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此六種法門度過生死苦海。

三乘修行目的都在出離苦海,但三勝修持無法普渡一切有緣眾生,於是佛在滅度以前廣開方便門傳一佛乘,為一切眾生授記(點道)就像今天一貫道應運一樣,只要你願意求,不論上中下等根基,彌勒祖師都將為你指點超生了死之路。

但千年前,這三乘行者在佛陀拈花印證時全被考倒,這時獨傳下「一佛乘」,如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上說:「獨傳一乘,無有二乘,何況有三?」告訴弟子,佛所傳的唯有此一佛乘,其他都是因緣說法,都是化身佛在說法,不是法身佛在說法。

三乘都非實法,只是權宜說法。實法是什麼?就是佛陀手拈的金色蓮花。也就是我們點燃佛燈所傳的「道」。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佛陀當眾宣佈:『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而今付囑摩訶迦葉。』

真正能讓我們不生不滅,涅槃証果的,不是靠千門萬法,而是要靠這涅槃妙心,這個妙心是什麼?就是脫離分別心,也就是「不二之心」。我們傳道就是傳這「不二之心」,明師指點,點的也是這不二之心。難以言喻,不是去分別對錯,不是去讀很多經典。而是不二之心。也就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相無相的涅槃妙心。

只有用涅槃妙心才能証得佛果,當時,佛陀的弟子全都傻眼了,只有迦葉尊者聽懂了這無言之法,得到佛陀的衣缽傳承,且佛陀矚付代代相傳下去,迦葉尊者之後傳給阿難尊者,並且延續密傳的形式以袈裟遮圍。

以請壇代替袈裟遮圍

以心印心之法一定要密傳,釋迦牟尼佛時代是以袈裟遮圍,除了求道者以外,不讓其他人觀看傳法儀式。那件袈裟在印度傳了28代,傳到中國又傳了六代,後來在六祖時代因為五祖門下弟子爭奪袈裟,所以袈裟止傳,從此以請壇禮代替袈裟遮圍。請壇時,由仙佛護壇,阻斷天人耳目,秘密傳授這以心印心之法。

但是靈山會上,密傳以心印心之法,三乘中人全被考倒,只有第二代祖師迦葉尊者將這教外別傳的心法代代相傳至今,到現在我們所得到的『道』就是一脈相承自佛陀的這『拈花微笑』。

這句拈花印証,也正好為我們道脈傳承做了印証。因為很多道親也誤以為我們一貫道是清末才由師尊自創出來的,彌勒真經一開頭就用這句『拈花印証』打破這個誤解。告訴我們『道』不但源自儒、道心傳,更匯聚了佛家的法脈,三教合一而成為今日的道脈聖傳。

所以這一句經講的就是這個道脈傳承的由來,當然佛教徒可能會說:拿出證據,不要自己講。道脈確實很難用歷史去考據用科學去驗證,但可以在修行者身上印証。一個有承接道法脈的修行者,展現的特質是,修行一定比較得力,易修易成。

我們可以從幾個特點上來印證:

1、             吃素的難易度

2、生命趨向光明

3、喜歡修行

光看吃素的人口還有吃素的無困難性,這就可以比較出佛教和一貫道的差別。佛教徒打坐念經拜懺但斷不了肉,吃素對佛教徒而言是苦行,但一貫道親,求道後自然就想吃素而沒有太多矛盾掙扎。

如果你是道親常接觸佛堂,卻仍很喜歡吃肉,也許該考據一下點傳師天命來源是否有問題,因為只要接上彌勒法脈的道親,都具有彌勒祖師慈心不殺的特質喜歡吃素。(但並不能以此評斷一貫道高於佛教,彌勒祖師以一貫道接引有緣眾生,佛教的諸佛菩薩接引與祂們有緣的眾生。我們人喜歡分別你我高下,佛不會。在佛眼裡,我們道親和佛教徒都是佛菩薩的子女,一樣平等沒有高下,只有修與不修、信與不信之差別。)

回顧自己求道修道以後的生命是否漸趨光明;若是,就表示擬與彌勒祖師甚有緣,不必懷疑,只管修下去就對了。

就像一帖藥,如果你已經吃下去而且覺得病好了,想要推薦別人吃,別人卻說:「拿出證據,光自己說好沒有用,我才不信。」這時你當然不必去理會,別人信不信是一回事,我吃了病好了我自己知道。這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面對別人質疑時,先想想 “道”這帖藥我們服下以後,人生有沒有好轉?生命是否比以前趨向光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不必理會別人的誤解。當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表示你可能不契道的機與緣,可以改變你的信仰。

密傳這正法眼藏是最上乘法,但也是三乘中人都被考倒的原因,世間眾生總是要有法可執,所以佛陀應眾生之求而說三乘法,而我們傳的是『道』不是『教』,教是有言說文字,有千門萬法,而道是無一法予人。但三乘中人皆是執法修行,所以全部考倒。

有人問:拈花印證怎麼印證?以心印心怎麼印?

佛陀靈山會上不只是光拈花而已,拈花之後發現迦葉有因緣,可以求道,然後用袈裟遮圍,並在多子塔前把法座分一半給迦葉,以袈裟遮圍不令人知開始傳法。

(原文: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

但怎麼傳?傳什麼法?這是千古疑團,佛教徒都知道『正法眼藏』、『拈花微笑』的典故,但是卻無從知道究竟佛陀當時傳了些什麼給迦葉尊者。直到我們大道普傳才解開這個謎題。

以下兩句就是在講我們所傳的道,得道後的修持法門的入手與了手功夫。拈花印証,怎麼印怎麼証?印在哪裡?印在『中原三星地』,証在哪裡?証在『四川王桃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和尚 的頭像
    老和尚

    台光講堂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