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 畏威章第七十二(愛惜自我)

 廖益達

老子心目中的聖人,當以服務來替代炫耀望報之心,此即「為而不恃」之人生觀,此種人生觀純然是為社會的利,利他,端賴不矜、不伐、不自見、不自貴為基礎,然後始能成立,如此,自然能隨遇而安,抱樸守真。

1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治國者用苛政暴刑威破人民,人民在其能忍受的限制內,不能畏其威,而勉強忍受,但如到了不能再忍受時,或如果不怕這種威迫,必定反抗作亂,那麼更大的威迫就要降臨到治國者的身上了。世人若不存敬畏之心,而戕生傷性,私慾橫於內,則大的報應肅殺必然引惹而至了。

2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所以治國者,不要脅迫人民的生存,不要壓榨人民的生活,因此,勿要擾亂百姓的清靜,不要限制人民的自由,不要迫害人民的生活。我們當「居天下之廣居」,故無可狹窄,其心靈天地有如坐井觀天,自斷見識,更不可昧於性命之道,厭絕了生生之理。

3夫惟不厭(壓榨),是以不厭(厭棄)。正因為在上者不壓榨人民,不脅迫人民,不拘束人民,人民才擁護他,而不厭棄他。只有做到不厭其生,所以才不被棄,才不喪身敗行而遭天人所棄。

4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音現),自愛不自責,故去彼取此。自知不自見;能明理故能明乎性而不為妄,而得失自如,而不炫耀,愛表現。自愛不自責;能自愛其化育萬物之德,故保身而不為非,守身重道,而絕不矜己尚人。所以聖人了解自己位居萬民之上,必須善盡保民衛國之責,卻能退讓謙下,不自求表現,自己珍惜自己,而不自認為自己了不起,自受其化育萬物之德,而絕不敢誇居萬民之上而自矜其高貴,所以取自知自愛而失去自見自貴之心。  

 聖人因能有畏威、無狹、無厭之自知之明,得失自如,不自己彰揚,不自炫耀以求人知,只求自愛,守身重道,而不矜己尚人,所以去那自見、自貴、貪得無厭,而取這自知、自愛、謙下不爭之道。

 畏威章服人之道有二:一以權威力量制人,一是以道德感召化人,此二者都可以使人服順,但在眾人之內心上,有的是衷心悅服,有的是不得不服,因服人所用之方法不同,所以所服的成分就有差異了,是以服人之正道並不能靠權威力量得來,因這是反自然反人性之作風,雖得一時之順服,待稍有時移勢異時,馬上就會改變的,故惟有以德服人者,因以無為出之導人歸於自化,自化就是在自然的感召中見不到由外所加的力量,因之眾人所順服的程度乃達於真誠,同時由道德化人之尊嚴性牢印在眾人之內心中永遠不滅,這是不威而威之真正尊嚴,也是本章之大意。

 聖人之自知是蘊於中而不以知顯於外,藏於己而不以知衡於人,自愛是視身為重,而以謙退處得之,保身為切,而以天心輔之,能如此者,雖不自見而潛德之光亦不能掩,雖不自責而道德之果亦不能損,是皆自然之見,自然之貴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和尚 的頭像
    老和尚

    台光講堂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