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 含德章第五十五(德性之彰顯)

廖益達

     本章以赤子來論返璞歸真,這是因為赤子之天德含蓄最厚,因其不識人世間百態就是尚未損失天性,可是長大後隨知見之增加和物欲之感染以後,其本然之天德也就慢慢的削弱了。

一.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台音:測子)。

包含德性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無邪的嬰兒一樣,那麼無知無識,那麼的順天自然。

二.                                                                                                  毒蟲不螫(台音:色),猛獸(台音:秀)不據,攫(台音:決)鳥不搏(台音:博)。

    由於赤子無欲無求,神全虛靜,神氣相抱,含蓄極厚,純然天理,故能與物和平相處,自己既不害物,那麼動物也不傷害他,如毒蟲(指蜂、蛇、蠍、萬蟲等)不螫(毒蟲用尾針刺入)。猛獸(指豺、狼、虎、豹等)不抓傷害。兇鳥(指鷹、鶮等)不會用爪抓傷,如此與物無相親,故毒物不能相害。

     三.骨弱,筋柔而握(台音:屋)固。未知牝牡(台音:品某)之合而睃(台音:晉)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台音:蝦),和之至也。

 別小看這些嬰兒,雖然筋骨柔弱,可是當他握起小拳來,却是非常的硬朗堅牢不可擘,足見其專一精純之元氣。他雖然不懂得男女之間的情慾,更不懂雌雄之間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陽之物,却能經常挺起,足見其精純而生機堅固之故(這是因為他精氣充足的原因)。你看他終日的號哭,而他的聲音仍不沙啞,這是他保守太和之氣,已達到極致的原因。

四.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因此由以上的擧動,我們可以知道,我們不能保持這些太和之氣,就是我們慾心動而神識亂,真心動而元氣耗,精心動而精氣散,這就是我們不能返回先天真常之道的原因阿!而了悟真常之道方屬明理之人。

五.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如果能夠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可算是明白開悟誰是真我的人,能夠明白開悟真我的人,他的心中自然能夠像秋天的月那麼明亮,像晴天中的潭水那麼明淨。所以這種人也是明智的人,因為他自然知道保養先天太和之氣,以增強身心長生之道,能夠增強長生之道的人,就是最吉祥的人。如果不知道這個真常之道,不知道保養先天太和之道,而縱慾享受,過份的殺生害命來養生,過份逞強就會產生災禍。

六.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己。

但是,現代的人,往往不去保固先天的元氣,反而妄動暴躁,縱慾享受,自以為很剛強的樣子,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舉動。因為你妄動暴躁,縱慾享受,這些都是勉強的行為,勉強的行為,總是支持不久的,支持不久,就好像萬物過於強壯,久之就會老了,老了不是早日邁向死亡之道嗎?所以這些都是不合乎「道」的舉動呀!這不合乎「道」的舉動,就是促成我們早日滅亡了。萬事萬物一到強大盛壯的時候,便開始趨於衰敗,因為過於強壯是不合於道的,不合於道的事,便很快邁向死亡之日了。

       本章是老子拿德性至厚的赤子來比喻道全德備的至人。

又本章在說立德於天下,其本源在於修身,而修身之道無奇方,無異術,只在不失赤子之心而已。

      無極:心性未動時的原態。

        樸真:心性未剖時的原態。

        赤子:心性未染時的原態。

   老子之所以強調赤子心,無非希望修道士能保有那份全真,使天然之氣純全,使氣稟不拘,使物慾不蔽,自然災害不至,尤其當此五濁(財、色、名、食、睡)惡世,欲化裟婆世界為蓮花邦,更當有此赤子心懷,方能出污泥而不染,保有此赤子心,在於修辦道,渡人成全方面,才不會斤斤計較,才不會推是諉過,如此道務才會鴻展。  接著進入第五十六章:悟道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和尚 的頭像
    老和尚

    台光講堂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