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反覆章第四十(無中生有)

廖益達

大道之正體本是至虛至靜不動的東西,「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待其發出作用後,就統納宇宙間一切萬有,故萬有之成立與活動,都是由道的作用在主動,如道作用一旦復回本體,則宇宙一切即歸於死寂了。

道之用,可由於自然規律中見其端倪,此正如天地不可循不可知之道體一樣,自古以來多少哲人學者在反覆驗證上,只知其確實存在,但不能窺其真貌,越是窮追則這道反離其越遠了,這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東西。在科學上有傑出成就的人,不但不能推翻這不可窮知的絕對真理,相反的在科學上愈是真進步,愈是覺悟自己所知的實在太渺小,如太空人登月成功後,反觀地球時只是一顆亮星,這與天體中無限無量的星河來比較,簡直是一樣,別說人類一切不如一粒微塵,即連地球也發覺渺小得太出乎意外了,因為某太空人後來真的在教會中傳起道來了,是以道體之存在正如分支於天地的真理一樣,真實不妄卻不能窮其究竟,然由道變現出來的德,也就是「反覆」之作用。

-、反者道之動。反者有多層意義;1反具「動」之意,代表萬有生成的造化,萬有生死的循環,萬象消長的變換及萬物興衰的成敗,因這一切都是道之動所發生的作用。2反解為「德」,因德是性靈至善的良知,道因德而顯,而德乃由人而物所發揮的本然行為,由德可達乎萬物一體。3反同返,是萬物生長過程中所須要的助線,原理是「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寒暑代謝、人之生死即反也。

「道」本虛無、寂然不動,不可名狀,本無所謂正與反,然於至虛至靜之際,強名曰「正」,一旦感而遂通,躍然而動,如此便是道之「反」了。諸如天地萬物的生化,日月的代明,四時的運轉等。

以道的正面言,是虛靜的真體,再以反而言,是生動之作用,真體是生發萬有之核心,作用是主動萬有之樞紐,道因有一動一靜之微妙變化,才能實現化育萬物生生不息的作用上,卻能於不意之間稍見其徵兆,如說這一切精緻的組織和巧妙的設計,是出於自然現象,可是自然得怎會這樣均衡玄奧?真好像一位大設計師的巧妙構想,又好像一位大工程師的偉大創造,更好像一位大生物學家之精細調配一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若說這一切是「上帝」之旨意,那麼「上帝」究竟在那裏?在天上?還是在外太空?至今尚沒有一個先知者知其所在。所以宇宙之一切現象,又好像都是自然而成似的(道法自然),說來說去這道的真體,就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東西,是以道的正面因為無名,所以只能以無極之○來代表,本不可講,可是道的反面代成無為之德,變成作用以後,大如天地之覆載,中如人類之德行,小如萬物之相生等等。我們在熟讀老子之後,明此體用之關係再能由聯會而實踐時,則本章之「反者道之動」之寓意自能徹悟了。

二、弱者道之用。老子認為道善利萬物而不爭,道的作用是以「柔弱」為主,每每在不疾不慢,無過與不及的柔弱自然中而進行著,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如水之有利萬物,柔之力大。

道之正面是虛靜得好似一無所有,所以人便不易入信。道之反面是生動的,其動因有變易周行之規律,咱人只要虛心的觀察一下天地造物之妙機時,則在在處處可見其玄機,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和老子之「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腹」等即是此意。

如天生萬物的和諧情調,清山綠水的詩情畫意,白雲藍天的莊穆氣氛,以及一草一木之活潑生機,和鳥飛魚潛之巧妙本能等,在這裡面如細心靜觀之自見道機之流露處了。不過道之作用雖至大至廣,無為不至,無處不到,可是在完全功用上卻柔弱得不顯不露,並不若人一般的逞強好勝,因此這無處不在的道的流露,便很容易被人疏忽了,是皆「弱者道之用」之意。

夏冬及寒暑之極,因天地不願遽冷遽熱之急速改變,所以乃藉春秋之漸進以調之,此即天地柔弱之表現,也就是「弱者道之用」之明證了,而萬物之遂其生和得其成者,即是天地至柔之道中完成的,否則如無春秋之中間緩進作用,由極寒遽變為大暑,或由大暑遽變為極寒時,那麼萬物在這強戾之天氣下,怎能生生下去,故道之柔弱即是使其作用至大至美,明乎此,那麼老子教人於人生行為上亦以柔弱用事之原則即可明白了。至柔勝強的實例:「齒亡舌存」,經過長期的人生旅程,由幼年到少年,中年到老年,牙齒由壯碩變成掉光,反觀舌頭,看似軟弱,卻數十年如一日的實用。

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有形之肇始,道學上稱「太極」。無:道之本體,道學上稱「無極」。天下萬物均由「太極」「陰陽」所化,而「太極」「陰陽」卻又源自「無極」。道因有一動一靜之微妙變化,所以宇宙間才有由無入有之一切了。說來說去這道的真體就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的東西。

本章不言道之正,而言道之反,因無道之反就不能引出『天地萬物生於有』之一句話。再說這道如只是無而後有反而之有,則宇宙就不會有萬有之存在,若只是有而沒有正面之無,則一切萬有就不會生化,因此在第一章上就很清楚的刊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之無與有之關係了。

結論:萬物都是齊一的,何來長短的區別,大道沒有終始,而萬物卻有生死的變化,因此它的成長又怎可自恃,萬物時而虛空時而充實,並無一定不變的形體,而歲月卻是一去無回,時間也經究無法停止,由萬物永遠在生長、死亡、盈滿、空虛的觀象變化,和終結,開始的循環不息中,不難看出大道的趨向,和宇宙變化的原理。萬物的生長像快跑、像奔馳,沒有一個動作不在變化,也沒有一時一刻不在移動,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它本身就會自然的演變,何用人為的操作。

人類之生本是空手而來,人類之死亦是空手而去,除與生俱來的自性(道體)以外,別說一切身外物,即連自己之軀體,也是暫借於兩大之間忽忽幾十寒暑,最後終要還給兩大。是以本章之啟示就是教人辨明真我與假我,現在的我只是四大假合,是真我之暫時旅社,這個無形無相的真我就是「自性」,佛曰:「真如」,儒曰:「明德」或「天命之謂性」,老子說「道」、「谷神」等。是以在宇宙間這個真我始終存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論是理、氣、象之界,或上、中、下三天都是其所在所至處,故四生六道與佛聖人鬼等,都因其站腳地之不同而命名,人之本性無形無相,也就是本章成為生物原始之「無」,待與陰陽化合物合成之後,才漸漸的由無入有,從無形到有形,這就是本章之「有」了。至於那不住紅花綠葉之花草,經過生長過程不貪戀美麗彩色之現有,能順其自然生長而至最後時,必然遇有結實之階段,則此時便放下了一切、枯萎一切,將全顆之精華全集中於果實上,既存果實則一切過去之美麗皆一無所有,這就是本章「有入無」返本還原的意思。

再說世間之一切有,既從無而生,那麼最後全歸結於無上,是乃自然之規律,此理若明就不必為生而慶幸(人生之生老病死),也不必為死而悲傷了,是以人之生死和物之存滅,在時間上雖有蜉蝣之暫時和龜鶮之久,也有顏子之夭和彭祖之壽,可是在結局上是同歸於無,此點則無差別,故由無生有一切有,一切有後歸於無,是宇宙間「有無相生」之自然法則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