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無為章第三十七(人民的自然歸化)

廖益達

道德經第一章觀玅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名之樸即是無為之道,無為之道,無名之樸,天地之化育,此非而無所化。

無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用之不既,萬物由道而生,恃道而長。

無為:處處順乎天理,合乎人性,順其自然,天下一家,萬物一體 。

無為福德:做一善得一善,是名福德。證一善得無量善是名功德。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論「道」,道即本來面目(本體),下篇論「德」,德是本然行為(外用)。上篇自第一章起,即由絕對的真理開始推衍,其餘各章則以各種比喻(道本不可言,但不言不喻又不足以明道)來闡述相對的哲學。本章正是道德經上篇末章,係老子闡道的最高意境,讀完本章便可體會出「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的真諦處。

道源本體奧妙處,真理真實處在無,有形有相不長久,玄關一竅靈所住。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講道之本體。無為:不妄為。概道之本「體」,本虛靜恬澹的,而其用則為「無不為」,如日月運行、生養萬物均是。全句:大道本是永恆不變不易的真常妙理,無形象、無痕跡、不色、不空、不有、不無、為宇宙生命之元素、萬物之本,卻又看不出道的功用,是謂「無為」,因為,世上無一事、無一物不在道中,如五形之變遷、四時的代謝,無處不道,無所不實,證明萬物非道而不生,萬物非道而不成,是謂「無不為」。

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的,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道常」的作用,因為道的本體不變,自性永不污染。道是永恆不變的,因為天地有毀壞的一天,但此「道」仍綿綿無絕期、永不消失,道之所以能永恆,在於其「無為」處處順乎天理,合乎人性,切合自然,故能天下一家,萬物一體,使萬物由道而生,恃道而長。

「無為」:無私無欲,即去我相、去我執、無對待、無造作,莊子曰:「聖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

二、侯王若能守,萬物必自化。侯王:上古時代爵位名,君王、有道明君。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長、順本性發展、不斷的提昇。身為有道明君,若能守住這個常道,無為而無不為,則萬物將不期化而自化,各得其生,各遂其性。

侯王,我們將之引伸為以道化民的聖人,以其能不斷為世人的心理建設而努力、犧牲享受,爾後方能享受犧牲,因此,對於如此勤於進德修業者,便尊稱為「王」,如,孔子被譽為「素王」即為一例,他沒有權、沒有勢、沒有土地、稅收、軍隊...但其精神永不朽於人們的心靈中,支配後世中國人的每一行、每一言...此又是帝王們所無法達到的啊。

天地雖然博大,那無為自化的道理卻是一致,萬物雖然繁雜,那率性自得的道理卻無不同,人民雖然眾多,那治理天下的卻只有國君一人,所謂國君乃是依據道德,順乎自然,治理百姓的人,所以說遠古的君王「無為而治」,他們只順著自然的德性就夠了。

三、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化而欲作:在化的過程中私慾萌生,半途而廢(道心轉化不徹底)。無名之樸:即是道,自然之化境,即達乎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境界。

修道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心易塞而難虛、易動而難靜,易遷而難守,雖已相化而提昇,然或私慾萌生、或受外物所動,故易起妄作,想為非作歹的當兒,便要靠那自明自知的覺性來降伏此不正的念頭,使不致有所妄為,再入化境的喜悅。儒家所說:「道心惟微」,如有一點動慾,道心即隱,故當「遏意惡於動機」。佛家: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本乎「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方法,自然無形之中,將不正的念頭消滅,臻至「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之境地了。

四、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不欲以靜:無欲的當兒,本性便清靜,可以照鑑萬物。(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天下將自正:天下之物,莫不感化而各全其性命之正。(金剛經: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進德修業者若能修到時時守樸,處處本乎靜,工夫既深,便能達乎自然的化境,從心所欲不踰矩,一旦達乎無欲時,自性自然清靜,不但能鑑照天地的精微,且可以明察事物的奧妙。使天下人可以自正。事實上證明,文明所帶來的粉飾,污染了人心,其結果是物欲橫流、投機取巧,欲挽狂瀾浩劫,便是靠本章所提示的「無名之樸」了。一切返樸,物欲自息,一切修飾返素,就可以光潔如新,以靜代欲,天下自定,何禍咎之有?自己應用那虛靈不昧的性體「自立」,使心定、神定、性定,本乎不起念、不動心的原則,則為直指真傳的「無欲法門」-心無「物」自無,人息「欲」自息,心無「念」自無,心靜「意」自靜,心定「神」自定,自然湛然常清,寂然常靜了。

古言:「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妙根,惟有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唯有大善知識的印證,方能豁然明達,達乎天人合一的境界,故之修道者如牛毛之多,成道者如牛角之寡,實是其來有自的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