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26 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佛性無相)  

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25 金剛經廖益達

 1佛、菩薩的化身很多(有法、報、化三身,三身還同一身),端視眾生應以何種因緣得度,佛、菩薩即隨緣示現(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這些皆屬化身),化身是佛菩薩應緣所現(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説法),因緣滅,佛菩薩的化身也隨之消失,詳本分:

2金剛經的重點中心來了,這裡佛又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佛已經提出來好幾次,佛問須菩提:如來可以諸相見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是的阿,不可以拿形象來見啊。

3法身功德法性身  身相卅二破迷情  非色音聲見如來  相皆虛妄不足憑

4法身有二義,一為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一為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是佛之真身,周偏法界,無處不在,不能依相見,不可執相觀,真空無相。不能住相觀如來,故曰非相(佛性無相)。

5法身非相,在大乘同性經云:「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觀,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相,無報,無生,無滅,無譬喻」,因法身之正體如此,故云:「法身非相」。

6真佛無形,佛像雕刻。真經無字,口傳心印。真性無體,四大假合。真法無相,眼藏正法。 

7佛陀住世說般若妙法,其主旨在直闡此「法身非相」之理,乃為使眾生明了佛性,然因眾生迷情太深,若直說「法身非相」,一語道破,恐人難以置信:故在如理實現分第五:可以身相見如來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佛性中無我以顯「是法平等」。如來,佛性中無相,以顯「無有高下」。)。在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以顯如來真無我之理以後,因得法之疑心已破,法身為真已顯,故能所及人我之迷,和高下凡聖之差別,也已消散,此乃「法身非相」之真處也。

8法身真體本來真空,無相,既然無相,若住相見佛,或執相觀佛時即為行入邪道,絕不能見如來之真面目,故佛陀在如理實現分第五曾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真諦。佛陀又在本分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之真義,如此破之又破,遣之又遣,對著相,住相之妄法上,可謂已破至極處。(金剛經之要旨:離相為宗)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見佛與觀佛)

1在前分上佛陀已指明「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之旨意(識透真假)。至此妄我已遣而真我已顯,本分佛為試問須菩提之細惑是否已盡滅,故又以佛性非見非觀之題目來試問須菩提曰:須菩提啊!你認為怎麼樣呢?我問你可以憑依三十二相好來觀(明瞭)如來(佛性)是什麼樣子嗎?注意這個「觀」字。或藉由三十二相而明瞭佛性是什麼樣子。(如來就是佛性)。須菩提,明喻佛陀之意(欲破佛性無相),以為眾生欲觀如來之法,當不出此三十二相,(須菩提在這裡是以眾生的立場而言),是以外相看這個佛性(以眾生的看法),他們會認為以佛種種的美好,莊嚴的相貌,就認為佛性是如何如何的,(此時他是站在眾生的立場,而不是自己的立場),因此回答曰:如是(是這樣的),如是(是這樣的)。佛本來成佛了,有三十二相好,所以實以三十二相來看佛是對的阿。

2在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須菩提曾答以:不也。(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此見如來者是指相見之見說為「外見也」,是言指此異於普通凡夫之三十二好相,去見如來之法身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須菩提認為,因前世修福不足,故智慧低,不能見也。)

3「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此觀如來者是指心觀之觀說為「內觀也」,是言既生三十二好相,可知此乃由前世之福報而得來,其智慧必然異於常人,故可以心觀如來法身也。今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問,佛陀慈悲,恐須菩提心相之病來除,雖心觀,但還存心相中觀佛,因心有生滅,故作此問,須菩提以如是,如是,答之,非前悟後迷,佛陀以觀反覆問之,須菩提仰佛明示真諦,錯用意(以為欲觀如來之法,當不此三十二相)答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4上分「如來說即非凡夫」,本分又以如來之異於凡夫者,以有三十二相,所以問以三十二相,可觀如來不?正是為欲破三十二法相,教人不可住法相。(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佛陀問須菩提:「你認為可不可以藉三十二相而看到佛性或藉由三十二相而明瞭佛性是什麼樣子?」(如來就是佛性)

5須菩提如何回答呢?我們回想前面(離相寂滅分第十四),須菩提已經瞭解佛陀所說義而大哭一場了(此時大哭一場的階段已經明瞭到「無我」的觀念,但是「這個人我,與眾生」的觀念都還一直存在)所以現在說: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是什麼意思呢?須菩提在這裏是以」眾生的立場而言」,是以外相看這個佛性(以眾生的看法),他們會認為以佛種種的美好,莊嚴的相貌,就認為佛性是如何如何(此時他是站在眾生的立場,而不是自己的立場)。

6佛陀在金剛法會裏面一再地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而須菩提在正信希有分第六又問了:「後世是不是會有人聽了金剛經而能夠明瞭人人都有佛性呢?那是破「人相」,所以到這裏是為破「眾生相」。」

7在金剛法會所講的過程中,藉由須菩提這個人的存在,他的存在並不是單純與釋迦佛對話的角色而已,以現在連續劇劇本而言,釋迦佛的每一法會(每一經典),都是一個劇本,裡面都有主角與配角,那麼你看看釋迦佛在這個角色是主角,須菩提是配角,配角與主角(師徒)之間的對話,而對話的目的是什麼……

8如果以今天連續劇劇本來講叫做「設計引出」,在設計引出什麼呢?他(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就計劃這件事情)的設計一套方程式來引出眾生的貪嗔痴,來將它破除掉,而要拿掉眾生貪嗔痴的話,就要讓眾生有一個觀念:「無我」。你「無我」的話,就不會執著這些貪嗔痴,再配合上無人,無眾生,最後進入無壽者。所以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一直到二千五百年後的現在,他很用心的是為了讓眾生明了這個「無我」,在設計引出,裏面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先以利誘?「唉呀,如果你按這個去做(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布施),都沒有這個所得到的利益大」。一直在騙眾生給好處,所以你看金剛經裡面一段一段一直的跑出來。(例如前面所說的,如果你把滿三千世界的七寶拿去佈施或供養好幾世的佛,都沒有拿這個四句偈為人講的功德大。)好;你看,須菩提在這裏被破的是「眾生相」,他還有眾生的念頭,所以他回答了:「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那麼佛陀的回答是什麼?……。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1佛陀聽見須菩提之回答,知其當有細惑,自以為以內心觀三十二相(本分)與外見三十二相(如法受持分第十三),或有不同,還有高下不等(福慧修持)的差別觀念,佛於是乃破之向須菩提道:須菩提阿;「以三十二相這個外貌來觀如來(佛性)的話,那麼因福大(修福報)的轉輪聖王們也是有三十二相色身(相貌與佛相似),照這樣的話,假設可以三十二相觀佛的話,這些轉輪聖王們就可以代表佛(佛性),轉輪聖王們也是如來佛啦。(轉輪聖王身具三十二相,即四大天王,掌管四大部洲之善惡,一,五,九月照南方。二,六,十月照西方。三,七,十一月照北方。四,八,十二月照東方。如輪之轉動而名之)。」

2「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意指菩薩要用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將「六度波羅密」每一度皆修持圓滿,成就「功德圓滿」,再以一百個小劫的時間,努力修持方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果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1起先須菩提是通非通: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還有眾生念頭)。被佛「哼」了一聲,指責一下,現在大通徹通應曰:世尊;那我懂了,我剛才講錯了,「如我解佛所説義」我已了解我師父所説的道理,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來看佛性),因基於有相即妄之理,相好之體質與相好與否都不能取,到此方知「若見諸相非相,方見如來」。(華嚴經云:不了彼佛性,是人不見佛,惟內觀返照即佛性而求,如來:佛性在諸方寸矣。)

2須菩提聽到這裏,他把眾生相破除掉(把眾生念頭放下來了,已達無人,無我,無眾生)。他怎麼說:「啊!這一剎那間我明白了,我根本不用去管眾生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一般的眾生執著在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三十二諸相在看這個佛性)。如果你把眾生的念頭破除掉時,你想想看,你跟眾生是真正一體,你也跟十法界,跟諸佛,菩薩也是一體的。眾生破除掉,並不是排除它,而是圓融它,因為整個無量眾生,都有(是)佛性,所以能夠以三十二相來見到如來(佛性)是錯的,因為還有這個「妄念」,等到這個念頭去除掉,這樣才是對的。所以須菩提說:「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哇,我這一剎那間對於眾生相的放下之後,我不應該以眾生是不是具備有佛的三十二相而來看他是不是有佛性,或能修成佛。眾生本來已具足佛性,所以無人,無我,無眾生,進入無壽者(時空統一),眾生都是未來佛,所以不應以他是不是修到三十二相好的差別來判定。(如現今有道親歸空,就有人跑去看(管)有沒有軟綿綿(看、管人家有沒有修好),反而不管自己有沒有修好。

(佛繼續説欲見如來必須捨棄聲音與邪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1這時候,佛陀見須菩提己聆悟離相之妙理了(須菩提剛説完),「爾時世尊而説偈言」(佛就岔進來説很重要的話,這比一顆原子彈還利害,砰咚就炸下來,所以這個裡頭要加那個「爾時」)遂繼續說離相偈語一首,以為訓戒(把握時機,佛曉得須菩提要開悟:悟道了),假設汝等,想藉由這(以顏色見其形容)色相(如莊嚴佛相之類)來見真我之法性。或以音聲(如歌提梵讀之類)欲以此二者求見真我之法性,這種人是是執於色身見佛,捨棄正道而入邪道者(向外去馳求即是邪道),那麼這種人就不能看到我釋迦佛(如來佛性之本來面目)(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2以色見我:佛(佛性)那裡可以色相見呢?般若心經大家都會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在很多經典上都告訴你,不能著這個相,所以以色見佛是錯了。

3以音聲求我:佛告訴你,不能以音聲求我,因為音聲是耳根的幻化,所以佛説:修到了這個境界(可以與佛溝通),認為是學佛有進步了,得道了,佛説:那是「人行邪道」。

4這種人走了邪路,著魔了‧「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見真正的佛境界(不能明心見性)。

5在金剛的精神是這樣講法的:如果你這個人不以自己的佛性,不以修佛性大法,而是以「色」來看(色指的是貪嗔痴,眾生的習氣,也就是說你起了貪嗔痴的念,就違反了佛性)。以「音聲」求我(音聲指的是貪嗔痴眾生的念頭,也就是說藉由貪嗔痴的貪念頭來表達,來祈求我),祈求釋迦佛來幫助你,如此的行為,如此的念,就整個偏離了佛性大法,沒辦法住於自性佛位。意思是說:你的內法界的念頭不清淨,充滿了貪嗔痴,如此這樣的話,你就不可能住於自性佛位之中,你沒法見到自己佛性。(有人認為修持到聲色能與佛溝通的境界,認為學佛有進步了,佛説那是人行邪道了,了不可得,這種人走了邪路,著魔了,不能見如來:永遠不能見到自己真正的佛性。

 6這一段本來還有四句(在梵文裡面有記載):「應觀法界性,即見諸如來,此性非彼境,眾生不能了」(這四句跑到華嚴經去了),在這裏透露了一個很大的秘密。他說:「你應該尋找整個法界(宇宙)的根本本體(法性)。「即見諸如來」即見諸佛的法性,這個佛性你也有(要住於自性佛位),不是法界所顯現的一切表相,只是眾生不能夠明了而已(眾生不能夠明了自己有佛性),求明師一指才明了自己佛性」。六祖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頓悟頃刻間)。眾生皆具有佛性,只是佛性無相,沒有求道、得道、明師一指,不能明了。

結論:

1色身非是佛,音聲亦復然,亦不離色身,見佛神通力。

2諸佛説空法,為治於有故,若復著於空,諸佛所不化。

3這一品所講的是:色聲都不能見道,也就是整部金剛經所講的不能著相,學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見得法身。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四大原則,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見得法性,所以説,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錯了,這一個離開聲色,一切都不著,一切都不住,就是大乘佛法的心印,「無住、無相、無願」,金剛經大部分所説的就是這三個重點。到達了這個境界離開了這個聲色,才能見道,真正見到「真我:佛性」。

4吾人本具澄澈光明的佛性,為六萬年,貪嗔痴,無明所覆蓋,以致忘卻本來面目,顛倒虛妄,脫不出生死輪迴,猶如一面原來清淨光明的明鏡,被塗上(無明)層層腊,把光明完全遮蓋住……有人問後學:「你這明鏡和腊(無明)的譬喻,很好,可以說來說去,似乎沒有可以將腊(無明)消除掉的方法教我們……「去修」(修道修心)「學佛」(不是學做佛,你本來就有佛性),就會逐漸將鏡面的腊熔化掉,不但腊可以熔化,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所謂的明鏡也者,也是腊做的,也一併熔化無餘(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到此即明心見性了。」

    (接著進入無斷無滅第二十七分:不生斷滅思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和尚 的頭像
    老和尚

    台光講堂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