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  江海章第六十六(謙卑低下)

 廖益達

這章「謙卑低下」是老子的一貫思想,在第八章若水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二十二章抱一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九章得一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已強調過,本章老子又不厭其煩的詳加說明,並舉出實證加以陳述,實因世人多沒有能以低下待人之故,事實上證明天下事往往肯曲才可以全,肯窪才可以盈,肯斃才可以新,這番道理雖非一般人之所能明,可是若在明道的人來看,其理是絲毫不爽的,故凡屬有道的聖人,他一定是不伐善、不自大、不自私,不逞強、謙虛處下的兼容一切,所以這才能如江海中之成百川王,再為人間之聖者。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一.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百谷:百川,因川流皆由山谷流出。

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使所有的河流奔注,是因為它容量大善於自處低下的地位,百川自然來朝會,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

     二.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上民:民之上。言下之:對人民言語卑下,處處謙和。先民:居於人民之前。身後之:退居人民之後。

 因此,聖人之所以成為聖人,也如同江海一樣,想居於眾人之上必須出言謙虛不驕傲,想要居於眾人之前,必須理讓人先,對人民態度謙恭,事事處處退後。

     三.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壓力),處前而民不害(嫉妒),感而後應,迫而後動,故能上能光。

 聖人雖明明高居萬民之上,而人民卻不覺得有負擔壓力,明明站在萬民之前,人民卻不會嫉妒。

     四.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樂推:樂於推舉、擁戴。不厭:不棄。

 因此天下的百姓衷心樂意的擁戴他,不論時間是多久,也不厭棄他,就因為聖人不會與人民爭,故其德澤永久存在,也沒有人與他同爭了。

 老子的哲學是以「退為進」的哲學,例如:世人喜爭功名,老子則教人以「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世人喜爭巧爭辯,老子「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世人喜爭智爭言」,老子「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世人喜爭是爭非,老子「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世人喜爭善爭美,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世人喜爭富爭貴,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世人喜爭強爭勝,老子「強深者不得其死」。世人喜爭權爭天下,老子「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多得不勝枚舉。

 老子於本章提出「下」的功夫與莊子所謂「道在低下」(道無所不在),東郭子問莊子說:「道在何方呢」?莊子說:「無所不在」。又愈飽穗的稻(道)頭愈加低下,正是謙下的實例。老子以超時空的智慧給我們當頭棒喝,然而多少「近視」者,不明此中深意終成耳邊風,自遺其咎,願進道者明此「下」的功夫,身體力行之,最後必見大功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和尚 的頭像
    老和尚

    台光講堂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