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4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解釋】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當到了庚申日,就會上昇到天堂去,奏報人們的罪過。
【分析】人們的心念若稍微動了一下,就會有神明鑒察著。上尸神青姑,名叫彭踞,住在人的頭部,使人多思欲,眼睛昏花,頭髮掉落。中尸神白姑,名叫彭躓,住在人的胃腸,令人好食善忘,喜歡作惡。 下尸神血姑,名叫彭蹻,住在人的足部,令人好色喜殺,使肢體臟腑攪擾不安。三尸神希望人快點死亡,祂們才能出去作鬼,享受血食;所以在庚申日趁人們熟睡時,與身中的七魄一起上天庭,訴說人的罪過。人們身口意所發出的音聲,在所有鬼神之中,三尸神聽得最清楚。現在人不知檢點身心,克制自己,清心寡欲,只想 依道家「守庚去申」的方法,作為斷絕三尸神上天庭告狀的路,這只是自我欺騙而已。念頭思慮若是端正,鬼神遇到自然退避,三尸神又有何懼﹖因此,宋朝程子的〈霄詩〉說:「不守庚申更不疑,此心常與道相依;帝天已自知行止,任爾三彭說是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解釋】到了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灶神也是一樣的。
【分析】人們家中的動靜居處,都有鬼神在鑒察著。灶神又叫做「司命」,負責掌管一家人命運的好壞,對於人從早到晚所犯的罪惡,一點一滴都觀察得很清楚;到了月底就奏報陰陽二景,記錄在黑簿上。世間人做事情,只知道逞一時之快,哪裡會顧及家裡有無灶神在記錄罪過。
【故事】淮郡有一個讀書人,酒醉後調戲家中一個婢女;這一個婢女頗知羞恥,極力抗拒才得脫逃。當時正是陰曆月底,讀書人睡到四更,妻子忽然把他叫醒說:「剛才見到一位星神,身穿黑色官服,騎著 馬快速奔跑,隨身帶著記事簿,向我比劃後就離去,不知道在說些什麼,只覺得祂神威赫赫,我不知不覺就驚醒過來。」讀書人聽了,全身毛骨悚然,但也不敢明說,只是回答:「這一定是灶神沒有錯。」後來就將婢女許配給他人,才向妻子說:「妳從前夢到灶神對妳有所指示,是因為我曾經調戲這個婢女,她奮力抗拒才免 於侮辱,沒想到夜裡就有這種警示。想來這件事雖未做成,心中已經有欺人之念,所以才被灶神記錄下來。以前不敢說明,是怕妳產生懷疑而為難婢女;如今明說,一來表彰這位婢女的節操,二來是發露我的過惡。」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
【解釋】凡是人們犯了罪過,較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較小的就被減去一百天。一紀是十二年,一算是一百天。
【分析】這一節是總結以上的文義,說明人的一生一身、一心一家,處處都遍佈著鬼神,所以大小過失都沒有機會逃得了鑒察。因此奪紀或奪算,確實絲毫都不會有差錯。凡是投胎受生,壽命的增減,天上 都有記錄。太上命令諸神考察善惡,三天一小報,十天一大奏,百日作一次結算。若是修善立功,便可延長壽命;萬一造了罪業,立刻減少或奪除。」罪過有大有小,而奪紀奪算也會有所差別。太上不怕辛勞,苦口婆心地一再說明,意在闡明尚未見到或不顯明的道理,無非教人在獨處之時要謹慎而已。
【故事】宋朝的符仲信,家中富有又喜歡佈施,三十五歲那一年忽然病得很危急。他說曾經到陰間,遇到幾位老友呼叫他說:「恩公!你怎麼會到這裡來?」他們一起拜問一位冥吏。冥吏說:「此人本來應 該遭受飢寒,因為喜歡佈施,所以能白手起家;而他的壽命本可活到五十九歲,但因平生不燒香,又晚睡晚起,現在福壽已經削盡。」這幾個人說:「這兩件都是小過,怎麼會受到這種嚴厲的處罰呢?」冥吏說:「不燒香就沒有敬重天地的心,晚睡晚起就有淫欲過多的現象,怎可說是小過!」大家驚嚇得回頭看著符仲信說: 「厚德像符公這樣的人,尚且因為此事而削減壽命,人怎能放縱自己呢?」不久,符仲信就死了。
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解釋】這些過惡,大大小小有幾百種,想求長生者必須先避免。
【分析】所謂的「數百事」,就是從「非義而動」到「死亦及之」。前面說的奪壽,是在教人知道有所警戒;現在又說長生,是教人知道有所欣慕。先須避者,並不是說其他人就可以不必回避,而是說想求 長生的人,更應當謹慎戒除,雖然只是一點點世俗毛病,也是不可以犯。學道的人以積德為根本,在儒家要做到四端百行,佛家要做到六度萬行,道家要做滿三千功八百行。這些都是積善避惡的說法。然而,想要積善改過,須先體會至高的妙道;若想體會至高無上妙道,就要深明本心,因為心是道的本體,而道則是心的作用。 人們若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然現前,無為之用自然成就,不須假藉任何功夫,就能夠頓超彼岸。這些如果不是修到心鏡朗然、神珠廓徹的功夫,怎能使諸想頓息、心源自在、決定無生呢?所以明心體道的修行人,不會讓身體牽累本性,不會因外在境界而亂了自己的真心,能夠在隨機應物之中,體現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就 是無上至真的妙道。但是,現在祈求長生的人,只是一味地恃著藏精伏氣、煉藥燒丹的方法,便說真仙可期,他們根本不知這些都是心外求法的行徑。
【故事】有一位楊正見的女仙人,再不久就可登上仙籍。但上帝卻責怪她年少時,當父母串錢要繳稅時,她不應從中挑選二文圓好的錢私自藏匿,這就叫隱藏官物,所以貶其續留人間一年。紫虛元君與茅君 同在清虛宮校勘天下真仙的得失,頓時剔除了四十七人。後來重新上榜的只有兩人。這是因為他們還懷有淫慾之心,來修持上真的事,不能說沒有過失。私藏錢的過失還算小,諸仙人所行的功過又可以相互抵銷,尚被嚴厲譴責,何況是任意去做而不知避過呢?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解釋】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須退避不為。
【分析】從這一節到「當立三百善」,是實在地說明行善的事。人若能身體力行,就可立刻得到福報。道就像是大路,順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蕩、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違人心, 行於逆亂、艱險之途的,就是「非道」。這兩句,一個屬於教人遷善,另一個屬於教人改過,但兩者都是同一個意思,就是要退「非道」而進「是道」,最後統歸到一個善字而已。這兩個「則」字要加緊著力,是非要在當下一念辨別清楚,進退必須即時決定;此處就要下定斬釘截鐵的魄力,不能有絲毫的遲延、猶豫,如果在這 轉念之間,不小心就會墮入魔關。所以須時時省察,事事謹慎修持,才能體悟其中的真義。
【故事】後漢的管寧,曾與華歆一齊鋤地掘到了金子,管寧看都不看一眼,而華歆卻把它拿起來丟掉。當時正逢亂世,管寧就避亂到遼東,公孫度非常禮遇他,想要請他當官,但他並沒有答應,就到山中去 居住,很多人都來追隨。有一次鄰居的牛踏壞了他的田地,管寧就把牛牽到荒野看牧。牛的主人非常慚愧,並且向他致謝。後來他居住的地方逐漸有人聚居,而變得較為廣闊,於是他就教他們讀詩書,講述祭拜的禮儀,使他們明禮節、知謙遜。如果不是來求學的人,管寧一律都不接見。後來風氣遍及遼東,人們都受到了他的感 化。他每次和公孫度見面,只是談論道德的事,絕不涉及世事,公孫度很稱讚他的賢德。他居住在遼東卅七年,後因朝廷召命而乘船過海返京,途中海風大作,波濤洶湧,船上的人都呼天懺罪。管寧說:「我曾經有一天早上起床後沒有戴帽子,三次太晚起床,一次上廁所沒戴帽子,過失一定是在這個地方。」同行的船隻都沉沒 了,只有管寧所乘的船隻安然渡過。歸返京師之後,朝廷頒授給他大中大夫之職,但他並沒有接受;華歆要把太尉的官位讓給他,他也懇辭。他去世時是八十四歲,生前所坐的木榻,與膝蓋接觸處都已磨穿,因為他五十年來未曾張開腿來坐。遇到親戚或鄰居窮困,家中的米不夠用的,他就分送自己的米去救濟他們。每遇人子, 就和他們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者,必定跟他們講悌道;對於為人臣子的,則和他們談論忠道。他的面色恭敬,言語柔順,能藉著事來勸導人,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佛教藝術 香光莊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