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
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
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
匆匆的人生旅途中,
我們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
這三重境界三層次中,
我們既可說是西洋哲學家黑格爾的「正、反、合」。
也可套用中國禪所講的
「老僧在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參禪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參禪開悟後,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來說明。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
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
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
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
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
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
最終在現實裡處處碰壁,
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
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
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裡看花,
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裡迷失了方向,
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
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
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
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
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
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返璞歸真,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
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
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
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
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開悟聖僧云:『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
只為眾生被業繫,四聖六凡油然生。』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
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
這才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秋菊蘭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