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28 金剛經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不受不貪的菩薩 )

廖益達

 1任何事都是眾緣和合而成,必須要靠大眾協助共同完成,單靠個人是無法成功的,如果錯解成功是自己獨立所創,雖然成就一切法,卻已在一切法中產生了執著,做了功德,卻落入功德相,永遠也得不到解脫。

 2一般人所説不居功,不諉過,就是不受、不貪。如果能本著這道理來做人、做事、成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一定能得到大眾的肯定,成就功德道業,人生路就能逾走逾光明。詳本文:

 3不受不貪修善法  受者眾生流轉門  不受福德菩薩行  貪求福德三毒因

 4「受」者,有身受:著受於身,如寒,熱,苦,適等之感觸,為五蘊(色,受,想,行,識,)之一,眾生之覆細。有「心受」:領納於心,無論處順境:逆境中,有愛憎心等能擾心動念者稱之。為妄想心之緣起,和無明之動機:諸煩惱塵相之引發點。在十二因緣(無明,行,識,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中,更是眾生流轉門之決定點。佛說「四念處」,特以「觀受是苦」列為住心之要訣藉以息諸等愛慾上之妄想心。

 5「貪」者:為貪著(多求而無厭是者為之貪),愛者(貪心固著而不離者為之著)(瑜珈論云:貪之與愛,名別體同)。有貪求五欲之樂,不止不休者,有貪求來世福報,以期境遇順適者,貪求涅槃可証者,貪求菩薩佛果之果位者。智度論:貪為三毒之旨(貪欲,嗔恚,痴見)一切煩惱之本,也是四煩惱之一:我痴,我見,我慢,我貪。在聲聞中悟修「四諦法」因有生老病死五盛陰苦才修苦諦。有集貪嗔痴三毒及煩惱才修滅諦。因有樂果之貪求才修道諦。

 6「不受」即是滅妄復真滌除我法之法要,能通達無我法,在根本上能泯一切「我」時,那麼既然無我何能再生「受」,既無「受」:則心地自歸平靜則般若自見,能見自本性從性而行,苦樂憂喜皆能順其自然。「不貪」:在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所說:「未來心不可得」者,滅妄想之貪念心也。本分言:諸菩薩修大乘法當戒「貪」,不貪求五欲福報,福德,涅盤之樂。

7佛前面幾次講:受持讀誦,為他人説本經功德都非常大,到了這一次,又告訴須菩提;大乘菩薩的布施(我們在座的人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一切眾生只要具備靈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成就了的菩薩叫果地上的菩薩)。現在説到菩薩要來布施‧‧‧‧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1怎麼菩薩還要來布施呢?其實連佛都還要布施,都要培養功德,做功德是無量無盡的,換句話說,做好事是不分尊卑地位的,也沒有夠的時候,一切菩薩修持功德永遠都是無窮盡的。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大菩薩們的發心)菩薩們用充滿恒河沙那麼多珍寶財富布施,這個功德當然很大,而他自己本來是菩薩了,還要去做功德。(因其心著於相,有所貪求,認為功德做的越多,所得的福德就越多。)佛接著又説:「假使有一個人所做的功德,比這個菩薩所做的功德還要大,那是什麼呢」?

2「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若另一個真正果位的菩薩,知道做到「一切法本身無我」,所謂一切法,包括了世間的一切,及出世間的一切。甚至證得羅漢境界、菩薩境界,乃至於成了佛,證得無為涅槃之果,也都屬於一切之內,一切包含了一切,知道了一切法本身無我之理,(能通達無我法,心不住相,湛若太虛,不受不貪,無人無我。)「得成於忍」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境界。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説自己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麼境界,這是無生法忍、也是般若、也是悟的境界。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內,那這個菩薩的功德超過前面恆河沙等七寶布施菩薩的功德。(有相的布施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之一)。

3佛陀說:「須菩提,若設有發大心的菩薩,雖以滿等於恒河沙之無量世界的七寶,來行布施時,因其心著於相,有所貪求,別其所得之福可云多,卻是有限的多,這並不能稱作無量無限的。但若復另有修行人,心不著相,深知一切法(一切法不外,五蘊,六根,六塵,六度萬行,住,行,向,地,乃至無上菩提等)無我之理(能通達無我法,心不住相,湛若太虛,不受不貪,無人無我)而達成此無我之方法,必須成於忍上(能時時忍,事事忍,堅持耐久,以直至忍而忘忍之時)無我法得成矣(無生法忍),如此則此人所得功德,比前菩薩所得功德更多多矣。(無生法忍:梵文阿鞞跋致華語為不退轉,名一生補處菩薩等待遞補菩薩果位。),那麼這種菩薩所得功德比前菩薩所得功德勝過多了。在法界通化分第十九說:「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今用「菩薩」作冠者,乃特示菩薩們若外相雖已不住相,但在內心上仍有貪有受則其質地仍非全純,非但在福德上不能成就無邊無量,而其菩薩果位,亦不能算作真正菩薩的(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4什麼叫「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就是在講「無生法忍」,所有法的存在,法的生成是因緣而成,而「一切的法」,指的是「法性」,法性本身沒有任何的執相,沒有任何可說明,它是整個法界的根本本體,屬於任何一個眾生都有的這個佛性,是一即無量(一本散萬殊),而後又無量即一(萬殊歸一本),所以法性不專屬於一個眾生才有,也不專屬於任何一個情況才有,在一切時空統一中都有。這個「無我」是沒有任何的侷限,沒有任何的拘束,就時空統一。所以「一切法無我」的意思:就是明了佛性,明了法性,是時空統一,而且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的,無所不能。當你明了到對於佛性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這一點以後「得成於忍」就是去實証,而後成就。所以這個「忍」的意思,在修行上是個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住自性佛位」,你對佛百分之百的信任之後,就依著佛性去做到,最後皈依佛性。住於這裡不移動,所以我們看看到這裡就回到本體了,所以在本段「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講的是相。「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講的是體。所以各位學長,要了解到能夠回到本體的修行法最難得。故「此菩薩勝前菩薩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1這是什麼緣故呢 !須菩提啊,我告訴你,因為發大心的菩薩,其能由忍修無我法,因為我對福德不生愛染貪著之心(離相的因),因其心常清靜,能不受福德,故能成就無量功德(則得殊勝的果)。

 2這又是什麼理由?須菩提,因為真正行大菩薩道的人,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然,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為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不受不貪)

 3「不受福德」,即對福德之樂果不動於心,亦即菩薩如能安住真理,不生我得利益之心,即是「不受福德」,因為此等菩薩能夠不受福德,外離相,內空心,人空,法空故言「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4真正的成就者:修入了法性,佛性之後,徹徹底底的了解到這個「常樂我淨」,沒有個人我相上面的這個「我」在娑婆世界,我們簡單的講,就人類而言,你的肉身跟法身的差別是什麼?你肉身的時候,每一個人就是六十億分之一。法身的時候就是合六十億為一。意思為:在娑婆世界我們都是人類,人類現在有六十億人口(連動物類共九十多億)我們都僅僅是這六十億分之一,但是佛性大法可以讓六十億為一。你的法身出來以後,整個人類跟你都合而為一,所以你到底是在剎那間的六十億分之一,還是你想要得到永恒的六十億為一,就要看每個人自己。在這裏佛陀說:「以菩薩不受福德故。」福德是一個相,菩薩所得到的一切成就都供養給十方眾生,並以此功德,迴向十方眾生了嘛,他怎麼還會受這個福德呢?誠如老子曰:「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故言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不受福德。】

1須菩提聽到這裡又懷疑了,他説;為什麼説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説過;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住、不著,這個還有什麼問題啊,須菩提還要問一下,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呢?須菩提問對了,問的很高明,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為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有何妨阿,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住。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説:

 2「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説不受福德」

 諸佛菩薩都在就渡眾生行功德,當然不應貪著,因此説: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且迴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都受到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這是大布施,所謂布施法門:(法施、財施、無畏施)布施波羅密多,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以布施為第一,就是這個道理。

 3須菩提向佛曰:世尊;因果受報,理所當然,為什麼説菩薩不受福德?所以佛又告訴說:須菩提啊;菩薩之渡生與佈施,本為自性中之天職,原是行所當行之事,所以絕不能計功,計能,計福,計德,而以福德作為行善法之代價看,不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所作俱是阿耨菩提之行或修持於己或演說說於人,無有我能所心,何嘗念念貪著於今日利益幾事,明日濟渡幾人,外無貪功,內無著德,無計功德之念,福德之來與不來,聽其自然,是謂之不貪不受也。

 因為菩薩所作福德,意在利益一切眾生,勤行六度萬行,不論經多少萬億之化身,和修多少不可思量之願行,須知此皆是自性之本行,行所當行,為所當為,不應生什麼貪得妄想得福德與否,如能知悟,不貪著福德,不為福德動心,是為菩薩之原則。(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4須菩提請問佛陀:「世尊,為什說菩薩不受福德」。佛陀回答說:菩薩所作的一切,都是來自於佛性,自然的顯露,所做既然如此的話,佛性具足,並沒有為了任何的好處而做,而是佛性本應如此而做,就是說我今天所做有多少好處,我以後會有多少好報就這麼簡易容易。

 結論:

 1默然無語是真閒,情到無意心已薰,撒手大千無一物,莫憑世味論功勳。

 2「默然無語是真閒」:這是講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真正的佛法説也説不出來,佛在靈山法會,佛不説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説(迦葉微笑),要你自己去證,所以默然無語,説無可説,這是真閒。

 3「情到無心意已薰」:真正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都自清淨了。什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到無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4「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説:本來無一物。

 5「莫憑世味論功勳」:要求福德的成就,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6明心見性,不應取相,亦非廢相:發無上菩提之菩薩於法不說斷滅相,因如說斷滅相,則一切善法不必行,必淪為頑空。菩薩於一切善法時雖不說斷滅相,亦不當有所貪受想,如有貪受想,則一切善法雖行 必偏於著相,同時即使認定善法不應斷滅而當行,然若貪受福德,為得善果而行一切善法時,這當然亦是欺昧真理的。所以真正菩薩不斷滅善法因,不貪受善法果,認知真理,堅修忍行。「通達無我法」,「知一切法無我」不斷不常;不空不有,此乃學成菩薩之唯一真諦,發心學佛之修行人當實悟也。

 7本分「知一切法無我」和究竟無我分第十七「通達無我法」,前後相對句,本分「得成於忍」和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之「忍辱波羅密」前後呼應句發心學佛之修行人,固應無我,而無我之方法必依忍而修成,其中自有個真理在,不知有所聆悟否?也就是說:修福不修慧不能得無上菩提之慧,修慧不修福不能得無上菩提之果。

 8南極仙翁:戲中戲,迷中迷,看戲的人兒,執著對錯、迷失自己。

 人生就像夢一場,又何必太心傷:何必貪戀名利權勢。

  前世劇本今生忙,喜劇悲劇輪流上:何必貪求榮華富貴。

悲歡離合皆無常,有人出生有人亡:何必貪戀妻恩子愛。

至今皇宮仍輝煌,歷代帝王在何方:有那一項是你的。何必去鑽求。

 9佛曰:「凡所有相皆虛妄,若見諸相非向,即見如來」,一貫白陽修士,在修辦道旅程中,切勿念念貪著於今日利益眾生幾事,明日濟渡眾生幾人,外無貪功,内無貪德,無計對道場功德之念,是謂不貪、不受的菩薩。(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10老拙穿棉襖,淡飯腹中飽,補被以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説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讓他自乾了,他也省力氣,我也免煩惱,這樣忍辱波羅密,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接著進入威儀寂靜第二十九分:如來、(佛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和尚 的頭像
    老和尚

    台光講堂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