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察政章第五十八(治國方針)

廖益達

這章是老子繼續前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並比較出仁政、苛政的優劣得失,以及如何影響民風之厚薄,並肯定的引導百姓當去巧智,循天理以道化民,百姓自然的純樸、返璞歸真。

一.         其政悶悶(昏昏沈沉、渾樸無知),其民醇醇(寬大為懷、無所競爭)。

 治國者無為無事以寬大為懷、渾而且厚,似乎無所爭競,但人民因為安定自由,民風反而日趨淳厚篤實,共樂無為。

二.         其政察察(嚴苛瑣碎、法令太多),其民缺缺(疏薄狡黠、民懷競爭)。

 反之,如果治國者有為有事,行政複雜,法令太多,不順民情,妄用私智、私權又不知道通權達變,則天下之民莫不處心積慮的研究鑽隙之策,民德愈下,百姓狡黠不實了。

三.         禍兮孰所倚(依憑),孰兮禍所伏(隱藏),孰知其極(背後),其無正耶。

 所以災禍的裏面隱藏著幸福,幸福的裏面隱藏著災禍,誰知道它們(背後)的究竟呢?因為它們不走正道,所以它門的福禍是沒有一定的。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四.         正復為奇(邪),善復為妖(惡),其日固久矣。

 正可能變成奇(邪),善可能變成妖(惡),人們迷惑而不曉得這個道理實在太久了。

 這個道理與孰知福變為禍一樣,均是心念轉變的自然趨勢,然因世人迷於求福避禍,由來已久,他們就是不知道禍福之中均各有其基因、根由,故無法達造化、變遷之機,不知道進退存亡之道,這種迷惑已經是根深柢固、時日很久了。

五.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心方正、不循私),廉而不劌(音穢)。(銳利太甚)。直(以正處事)而不肆(任意無忌憚),光(心地光明)而不耀(自生炫耀)。

 所以古聖先賢,心地方正,不循私,方中有圓,圓中有方,能通權達變,以正為體圓為用,以清廉治民,清而不貪潔而不染,不執一隅之廉而失其中正之理,不守一己之廉而廢其為政之事,更不因清廉而苛薄的去傷害到老百姓的自尊心。(也不露鋒芒)。為政貴用直,以中正之道率人,以無私治天下,導民以善,化民以正,然不可過分急切,毫無忌憚令人難堪。聖人心地光明,所以天地萬事萬物之至理無所不明,所作所為不失天道,符於地理,合於人心,卻不會炫耀,和光同塵渾然無跡。

 本章道德老子再度説明「禍福、奇正、善惡」的道理是變化無常的,那麼我們就該在這無常之中尋覓出一條常而不變的全身,長生之道,方是讀本章最大的啟示,老子真是慧眼看透世界,禍是世間人最關心之要事之一,然而禍福卻是無常啊,吾人遭禍時則有戒心,修善得道則禍去福,反之當你視以為福時,而禍之兆就潛藏於中,不可不慎。

 世人迷多悟寡,聖人特提出避害遠禍的重要方法:

1.       方而不割:使自性圓滿,得其全真,内方外圓,自可以理走遍天下。

2.       廉而不劌:内心清靜,貪慾不生,自能降龍伏虎,鎖心猿栓意馬,八風(稱、譏、毀、譽、利、衰、哀、樂)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3.       直而不肆:以率性之心來處事,故不會得理不饒人,亦不會矯枉過正,更不可能一意孤行。

4.       光而不耀:多積陰德,為善不欲人知,合光於内,不露於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