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止章第三十二(知止之道)

廖益達

清靜經曰: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明,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自然界的法則,這法則若作用。人生稱為德,道是體德是用,一體兩用。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道在靜止的時候,囿萬能於一中之內,雖然顯不出有什麼奇妙,然如果一旦散為器的時候,則能生化萬有,道化萬德,自然成為一個治理天下的妙器了,是以萬物都不能離開道,如離開道就不會生生不息,萬事亦不能離開道,若離開到萬事就要反常,道若在人身便是萬德之元素,和生存之生命,其在宇宙間便是萬物的本體和全能之主宰,教我們欲研究道,就當知道這道之所止處,更須時時不忘止處,為人若能終身知止,則就不會有什麼危殆之事了。

一、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道常無名」:道因不當名,故無名。「常」為終古不變不遷,不壞不滅,有一定的理。又道為常道,其體虛無,所以無名。「無名」與「樸」均為道的別名。「樸」雖小:「樸」為道之體用本來面目,其本意為一種喬木,可雕成各種器物,喻其能生化萬有萬德,自然成一妙器,其形骸雖小,卻妙用無窮,以其形小來形容道之隱微,道之隱而不可見。

萬靈都因一竅通,一竅能納太虛空,若還拿住玄中竅,擺手皆歸大道中。

天下不敢臣:它雖然無名、隱微,但是天下卻沒有人能夠輕視他,止使他。

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著一莖絲。般若心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冷暖者又是誰,知飢餓者又是誰,默運周身氣血者又是誰,一身之主宰,自性也。

道源本體奧妙處,真理真實處在無,有形有相不長久,玄關一竅靈所在。

二十八章常德章

復歸於樸(道本來面目),樸散為器。

二、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侯王」:君王宰相,在上位者,有道之士。

「賓」:賓服,歸順於道。

身為侯王的人,若能守住這自然無為之道,去治理天下,不違反物之本性,不背叛世之常理,則四海來歸,九州作貢,天下萬物將自賓服(我無為而民自化)。

三、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以虛靜相合,陰陽以虛靜變化,二氣以虛靜昇降,虛靜之理,既得,則氤氳之氣自合,氤氳之氣既合,甘露未有不降者(不求而自降)。

「莫之令」:不必強制、指使。「自均」:調合的非常自然而均勻。

全句:天氣下降,地氣上騰,陰陽相合,而降下甘露,普濟群生,無過不及之偏差,根本用不著人為去指使分配。控制它就會很均勻,道生萬物,因任自然,一枝草一點露,毫無私心,就是天下甘露也是非常公平的。

大地運轉,四時的順序是誰主宰他們的,是由於機關的操縱,佈雲下雨是誰降施雲雨,是誰無事竟以此尋樂呢,風之自北方東西、上下,是誰沒事搧動它的。

魏徵斬龍五故事,唐軍師徐茂公。

四、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始」:萬物開始。「制」:創作也。

萬物皆有本源,方能創生,然道固然微妙,但只就其本體說,並不能發生妙用,故由無名之「道」,須變成有名之「器」,然樸之為器,具萬德固然很好,一旦有名,最易受榮華、富貴、利祿所迷,故當知止,凡不能止於道者,必然危殆不安的。

五、         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知止所以不殆」:道場創造了萬物,就產生了各種名稱,有了各種名稱,不知止者就會因爭名而隨萬物棄道,隨物棄道,則心上無名之樸,就要發生危殆,因此明道之士不可利其器而定期樸,也決不可因其名而失其實,一定要當此不能止處,而知其所止,是為鎮之以無名之樸,危殆者未之有也。故此知止之道,必須上下一體導守,無論貴賤、無分男女,皆不可忘,此正是知止之妙。

六、「譬道之在於天下,猶以谷之於江海」:此句以江海譬道,以山川譬天下萬物,道在天下為萬物之宗,流潤而無窮,猶山谷之於江海也,然江海所以流潤於川谷,川谷無不歸宗於江海,以譬道散於萬物,萬物莫不賓服於大道,言天下萬物,為有不歸於道者,歸之於道,一以譬喻言之猶如川谷之水歸於江海一般。

所以道流行於天地之間,無處不有,無處不在,有此道即有此器,有此器即有此名,但絕不可據道而求器捨器而求名,否則即是捨本逐末,是無法返本還源的。

苦海無邊為啥來,只因六慾掃無開,不知真理良心昧,生死輪迴永徘徊。

漢武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愁無錢,嫦娥照鏡嫌面醜,彭祖焚香祝壽高。

早起忙忙直到昏,不愁生死只愁貧,饒君用盡千般計,直到無常不稱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