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食母章第二十 (萬物一體)

廖益達

   萬物無本則不生,母著本也,因萬物有本,所以生化無窮,自古至今與天地長久,萬水無源則不流,因萬水有源,所以不分畫夜,自古至今與天地同運不息之機,此因天地萬物能食大道之母氣也。

大道之母氣,雖然無聲無臭,不色不空,無形影可指,無端倪可見,實為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所以生萬物而不遺,養萬物而不匱,彌綸天地,貫澈古今,無往而非造化巧者,未嘗不是母氣之妙,以此觀之,天地萬物合此母氣而生者未之有也,修道人能學天地,而食母氣,不見不聞,自然性命一貫,無人無我,自然心徳同全,上則可以識天時,下則可以達地理,中可以盡人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觀妙章〉。虛空造化自然工,包藏天地與山河,天地山河體混融,大道皆歸食母中。

一、絕學無憂:棄絕一切後天所學得的俗學,更不會有憂愁與煩惱。

海綿扭乾才能再吸入,學那成聖賢仙佛的無上菩提學-繼往聖之絕學,最能了道而明理識透生死之究竟,棄絕世俗之名相學,忘情去智,遠物離欲,故能沒有憂愁。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二、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於惡,相去何若。

   「唯」:慕敬,順從〈受〉的應聲,「阿」:忿怒,逆斥的應聲。世人皆樂榮華而避羞辱,恭敬與了悟心傳的應聲「唯」,最能令人心悅無窮,甚而成聖成佛,〈如曾子、須菩提等〉,而忿怒的應聲「阿」,最能引起別人的難過,亦使自己失機而悔恨。兩者的比較不言而喻,修道坎坷修行路,真所謂「差之毫里,失之千里」,又若能一念為善,必能提昇人生的意義,一念之惡,最易令人墮落,兩相比較,其差別則以大明。善如青松惡似花,青松冷淡不如花,有朝一日嚴霜降,只見青松不見花。

三、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善與惡為道的兩端,天下之心皆知畏之,且夫聲色,貨利又是傷身害道之物,是人尚且畏之,我們進德修業者豈可不慎哉。安民章第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念〉使心不亂。為腹章第十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田獵令人心發狂。

四、荒兮其未央哉︰荒︰荒蕪,此處正比喻吾人心田若不修心徳,如田之荒,心無所歸,未央:無窮盡,無止歸,言人若不力行為善,斬斷致惡之根,則私意橫生,仁欲滋盛,剛強暴惡,無所不為,從此而日荒日遠,從此而流蕩身心,終無止歸之所終,不能復道天理之正終,不能去其欲,亂其方寸寶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唯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心田不昧性圓明,眾界空空一旦平,寸草不生塵土盡,借假修真悟歸程。

五、眾人熙熈,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1、眾人熙熈︰世俗之人皆追求那人慾上的和樂快活,熙熙攘攘於功名,利祿當中。

如享太牢:「太牢」:古代天子,諸侯祭天地之大禮需備三性「牛、羊、豬」在此只享受豐盛之宴席。 「春台」:本意指那春天的高台,可以登台遠眺,使人心曠神怡。

2、引申為一切美麗,豪華的育樂場所,我的內心修持,別於他人,比如說是俗人皆在追求感官上的和樂與享受,熙熙攘攘於功名,利祿當中,講求山珍海味的豐盛宴席。並熱中於各種娛樂,享受的追尋。酒色財氣迷本性,功名利祿昧規程,若能放下空無物,便向如來藏裹行。

六、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泊」:甘於淡泊、恬靜。「未兆」:指心胸廓然,無情無欲。「未孩」:指嬰兒的一片赤子之心,尚不能笑時的那份天真清靜,連一點情欲都沒有,指尚未受紅塵所染之際。「乘乘兮」:若動若不動。

我卻渾樸無欲的逍遙於心胸廓然的世界中,有如嬰兒尚不能笑之前的那片赤子之心,及那份天真清靜,沒受到任何的塵染,活活潑潑,了無繫累,有如一艘無繫之舟,泛然應物,虛心遊世,了無痕跡,人法皆空心自休,也無歡喜也無愁,風平浪靜雲歸去,作個消遙大丈夫。

七、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有餘」:指眾人之心常懷不足,終日營營於功名富貴,逐逐於榮華得失,而自滿自傲〈穿冬衣篓考試〉。「若遺」指進德修業著忘形去智,知常知足,常清常靜,真如自在,而別人有用不盡的學識韜略,出盡風頭,而我卻空無所有像遺失了什麼似的,此種安貧樂道的一片道味,讓人看來,到真像是個愚人的心腸啊。

八、我愚人之心也哉,純純兮。

   又譬如:當我的愚人意念無所好欲,不識不知。純純兮一片淳樸渾純,終日如愚的當兒。

九、眾人昭昭我獨若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

   「昭昭」:指智巧聰明外露,謀慮多端。

   「昏昏」:指收歛視聽,韜光養誨,守道如昧。

   「察察」:指私智鑑用,窺採細微,錙銖必較。

   「悶悶」:指建德忘物,純一不雅。

   眾人竟使其智巧聰明外露謀慮多端,唯有我則精於收歛視聽,韜光養誨,守道不失。又當世人私智鑑用,窺探細微,錙銖必較,絕不吃虧之際,唯有我能建德忘物,純一不雜。

十、忽兮其若海,漂兮若無所止。

   「若海」:即若晦,如心胸寬闊而平靜,故以海喻。

   我心即如此,忽焉心胸平靜,雜念俱寂,有如太虛般的自在而無為無所止似的隨遇而安,一切泰然。

十一、眾人皆有之,我獨頑且鄙。

   「有之」:指眾人皆自是其聰明知見,各用其心。

   「頑且鄙」:不用機謀,沒有心機,看似愚純而且鄙陋。

而且當事人皆自是其聰明知見,各用其心之際,我卻獨能無知、無欲,看似愚純而且鄙陋,擇善固執,不同於世。

十二、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因為我不喜愛世人那種背道逐物的心態,而貴道重德,見素抱樸,一切尋歸於源頭,把握人生之真諦處(抱住了大道的源頭)所以不再與世人在妄境裏撥弄小聰明,就像吃奶的孩子,一時一刻也離不開母乳一樣地不離大道,達到「貴食母」之境,私慾淨盡,天裡流行,此亦是金剛經上所謂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了。

 窮究物理:物理、事物之物。正其意念:心理、物理之物。去除物慾:性理、物慾之物。

 度量本末:道理、本末之物。尋求性源:天理、自性之物。推及知識:科學、知識之知。

 盡其良知:哲學、良知之知。復明真知:理學、德性之知。審知先後:儒學、先後之知。

 尋求天命:道學、天道之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