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四有章第十八(仁義與孝慈)  

廖益達

道德老子思想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但世人卻不能做到,反而造作有為,離道愈遠,本章承上章。

「太上不知有之」道治之世、太平盛世,人人有道,一切不做作,無為而治如伏羲、神農之世,任其自由,其自為,此乃最上乘之道治境界。「其次親之」其次親之者德治之世、道漸衰、德漸失,已無法達到無跡無為的道治天下了,不得以揚櫫以仁義為治,如夏禹之節儉愛民,姖昌之養老尊賢,此即德治之仁。「其次譽之」再次一等者,世風已頹,一昧地倡仁,已不足以為治了,故降而使用「義」以創之,使用「功」以服之,如商湯之弔民伐罪,周武王之推翻暴政。「其次畏之」又其下者,由於社會道德的淪喪,以「功」以「義」不足以為治了,只好採取「導之以政,齊之以利」。「其次侮之」再等而下者,社會已亂,故嚴罰、重刑,已不知以為治,愈干涉而愈煩擾,愈禁制而愈紛亂,愈壓迫而愈反抗。老子言世道愈流愈下,故老子以相對的手法,直剖大道晦沒的社會病態,並揭發人類「偽善」的一面。

一、『大道廢有仁義』。

凡是大道失其樸實而不行之際,才會假借仁義的名相來治理,因大道行時,人人 行仁義,故不自覺行仁義,因為大道原無心愛物,而物物各得其所,當大道廢而不行時,便大倡仁義,仁義為有心愛物,必有親疏之別,聖人一用心設仁愛的教化,天下就開始大亂起來。

二、『智慧出有大偽』。

上古的時候,人民誠實質樸,不識不知,根本沒有虛偽,到了中古的時候,民情 日鑿,民事日繁,於是治天下的人就用他的智慧創造了制度法令來治理人民,殊不知道,智慧一出,虛偽詭詐也隨之而產生了。同理,在淳樸渾沌的社會,是用不著巧立心機智慧的,一旦使用種種的權謀術數,普遍的應用智慧機巧的當兒,便是虛偽行騙,作奸犯科遍行的時節了。

三、『六親不和,有孝慈』。

六親有三種說法:指父、子、兄、弟、夫婦。 指父、母、伯、叔、兄弟。指父母、兄弟、妻子,實際上是泛指一切家屬。

 又在和諧的倫常中,不覺得孝慈有何特別,一旦父子、兄弟、夫婦間的家道反常 之際,乃能於逆境中行孝慈,終為世人所贊嘆與用名相以譽之。昔:倫理。今:論理。銀碗、銀筷的故事。

   宋國有一個居民死了雙親,由於衰傷過度而面容憔悴、形消骨立,宋國君為表揚 他的孝行,乃封他做官,當地人聽到這個消息,逢著他們的父母死了,都拚命地傷害自己的形體,結果大半都因此而死。我們之所以特別尊仰舜帝之孝,乃因他在最惡劣的六親不和(父瞽瞍心盲,母囂頑,弟象劣)的環境中,仍力行孝道不已。

四、『國家昏亂,有忠臣』。

國家清明的時候,臣子們各司其守,各盡其職,沒有所謂的忠臣,等到國家昏亂以後,臣子們不能負責、盡職,忠臣才隨之而產生。又忠臣與孝慈,同為世人所稱讚之美譽,故人侺均願作忠臣,不肯作奸臣,祗是當承平之世,忠臣不顯其忠,惟在昏亂之際,國家忠奸難辨之時,有人捨身報國,力扶大義,於是忠臣之名,始顯而出,暴君夏桀之龍逢,商紂之比干,為中國之忠臣代表,乃因其出生的朝代中出現了曠世的暴君,秦朝趙高受秦王政器重,巴結二世子胡亥,焚書坑儒,秦始皇出遊病危,遺詔大世子扶蘇,趙高同李斯改詔書,賜死扶蘇、忠臣蒙恬、蒙毅,後又害死丞相李斯及他大兒子李由,害死秦始皇三、四十個子女,後又害死二世胡亥,便立子嬰來做皇帝,後被子嬰設計害死,享年五十六歲,在地獄轉過四生六道二千年。

結論:仁義、智慧、忠臣本來均是人間所景仰,因何卻為老子所反對呢?是乃因社會混亂,社會中肯行仁義,含智慧是忠臣者太少了,故須要大力去宣揚、與讚美,反之,一旦能重返太樸之道,自然以全性、無心、自然、無為為上,則人人本其粹然之性,則大智無智,大慧無慧,大生無生,大化無化,大悟不悟,大用不用,一切渾然於天,故一切孝慈忠臣等凡百美名,皆相對以生,因境而存,不足為奇了。 也由於老子嚮往返樸歸真,故反對一切的造作有為,才有第二十八章,所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的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