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安民章第三(無為之治)

廖益達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CHAPTER THREE

By not adoring the worthy , people will not fall into dispute.

By not valuing the hard to get objects , people will not become robbers. By not seeing the desires of lust , one’s heart will not be confused.Therefore the governing of the saint is to empty one’s mind.Substantiate one’s virtue , weaken one’s worldly ambition and strengthen one’s essence.

聖人者,萬善皆備,萬德周身,無私無我,無親無疏,無分無別,濟物之心無窮,憂世之心切切。天地雖大,聖人之德與天地並行而不悖;萬民雖多,聖人之心與萬民之心而不異。◎此章是講人類禍亂的三大根源(爭奪、欺盜和邪亂)民之爭是因可欲而爭,民之盜是因可欲而盜,民之心亂者亦因見欲而亂。爭、盜、亂所做行為者雖然不一,其失德失性之害未嘗不一。前段說明亂世的原因及救治的關鍵,後段是聖人如何來治世安民且聽此章的解釋。

一、   不尚賢,使民不爭(爭名利、地位、智慧、權勢、富貴)。

解:1尚者,自尊、自大之謂也。賢不可做自己是聖賢。尚賢者:耀人權貴,崇高享受的意思。因有崇高炫耀必定流於相比,而有了相比則不肯認輸,不認輸就是爭的來源,這一爭就不可收拾,社會的不安即從此而開始。在百姓方面,如在妻子的面前讚美別人妻子柔賢慧;在先生的面前仰慕別人先生才幹,回去必有爭端。

2故事例:甲太太對甲先生說:你和隔壁乙先生在同一個公司,同樣是個經理為麼他們生活享受比我們強了十倍以上,你怎麼不學一學怎樣才能將生活的水準提高。甲先生是無可奈何,因為他知道乙先生的行為也不便講,不久之後乙先生挪用公款事發,乙太太陷入極端的困擾,甲太太也慶幸甲先生的守正、知足,繼續過著知足的生活。

   3政治思想方面,也會引起爭端的。

故事:丈夫XX(某某)党,政治思想不同竟因為了圈選某立委而失和故事。

天下人若不崇尚那些虛偽做的假賢人,則百姓就不會釀成為名而爭之了。

4在國家方面,上位的人以聰明才智治國,治國必須有眾多官員,部分官員為著高昇官位未嘗不以聰明才智承奉上位的人,這就會造成上下相爭,上下相爭必定會亂。聖君以才智內養,以仁道治國不以才智施於民,不求無爭而自然無爭端,故不尚賢,使民不爭。

5尚賢如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也有好的一面,中庸第二十一章「尊賢為大」「尊賢則不惑」意思是說:尊敬賢能的人,不但是寬宏大量的表現,也增大了自己的學識,尊敬賢能的人不但是圓滿大體的功夫,更因為自己的學識增高了也減少了困惑的產生。

論語篇里仁第四:「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意思是孔子說見到賢能的人,必須想要去學習他,希望至少也能做兩樣;如果見到有人做錯事,那就趕快回頭檢討自己,一有錯誤馬上改進。以上均為鼓勵大家尚賢。

二、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解:難得之貨,不光指稱金銀珠寶,凡世間一切所貴重者(包括財富)皆是難得之貨。不要一直刻意的展示自己擁有的財富,更不要刻意的炫耀自己擁有的貴重物品,才不會讓別人因而產生貪的念頭,進而想辦法欲盜取。俗曰:「財不露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財不露白,才不會招引盜賊。話雖如此,然而因咱人不良習慣有炫耀心理作祟,喜愛誇張,害怕被人笑為貧窮,而將金銀財寶盡情的展示出來,這就孕育了盜賊的成長,治安也就慢慢的惡化。由此可見難得之貨,就是盜賊的禍根,故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世人若不以金銀財寶等物質視為難得之貨而興起貪念則人民就不會為盜了。

三、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解:現在的幻境、奢華的世界迷惑人心,使咱人感覺一切一切都非常可愛(可欲),而咱生活在這個可愛的世界裡只要不執迷於那一件事物的可愛,那麼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可愛,老子提醒世人,不要執迷內心就不致於紛亂,若能洞察一切咱人心空空洞洞,不執於物,惟見本性,既無一物可見那有一物可欲乎,既無一物之可欲,本性自然泰定幻境豈能動搖。心自安靜,心既清靜,心從何處亂,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不讓世人沈溺物慾、色慾等情事,則人心就不會狂亂了。此句與清靜經:夫人神好輕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齊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詩曰:休教六賊日相攻 形形色色總是空 悟得本來無一物 靈台只在此心中

詩曰:眼界牽連眾界忙 不見可欲萬緣忘 忘無可忘全身出 便見靈山大法王

四、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解:A.既然名、貨、欲是爭、盜、亂之導火線,而其所以被誘惑的原因:(中庸:德者本也,財者未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才此有用)不外世人捨本逐末外用精神所致,故聖人有鑑於此,在治民的法則與重點如下。

B.虛心者不自見(自己偏見易成不明道理),不自是(自認是功效不彰),不自伐(自己吹脹自己,便無功),不自矜(自己驕傲便不會長進),所以聖人的心,不尚賢,不貴難得,不見可欲,做到這個境界,即是自己修養之內涵也是修為,必須具有下列幾點:

(-)虛其心:盡量掃除內心的雜物,為的是要能接受一切外來的善惡事物,且能在過濾之後,為善部份推廣出去。所謂內心的雜物是指貪慾、嗔忿嗜奢、愛妄,如讓這些雜物存在於心,其心便不能開朗,所以聖人的心,虛靈明妙,空空蕩蕩,不曾有一物所繫,少有纖毫塵垢,如有魔境便不是虛心之妙矣,讓百姓滌除攀賢慕能之妄想、私慾,達到清靜寡慾之境界。

詩曰:這輪心境本無塵 因塵難照本來真 塵盡鏡明無一物 自然現出法王身

詩曰:真空元不立纖塵 纔有纖塵便不真 泥水布衫都脫了 分明便見裏頭人

(二)實其腹:(1)要求自己博覽多聞,書要多讀,話要多聽,文章要看,讓自己能有各方面的知識,有了豐富的知識便可以堅定對自身本心的深入體悟,當體悟本心的本識之後,便可幫助解決一切的難疑。

(2)讓老百姓在物質上得以安飽,在精神上充實固有之內德,返璞歸真,不斷提昇生命意義。(3)實腹又可解:神清氣足,理備道全,聖人之腹中,包藏天地,涵養萬物,道的修養很深,德的累積很厚,如有欠缺便不是實腹的人。

(三)弱其志:不是衰弱自己的志氣,不誇張不驕傲,不自大,也是削弱其對聲色貨利追求的意思,免其無邊煩惱。

詩曰:不用智慧度深河 萬劫沈淪溺浪波 煩惱無邊誓願斷 去虛妄念薩婆訶(悟道的捷徑)

六祖云:自心煩腦無邊誓願斷

(四)強其骨: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生活環境,所謂富貴貧賤壽夭順逆,愚賢弱健,就是在各種環境之下生活,各有他不如意的一面,所以必須堅強自己的骨氣,安於自己所處的環境,不輕易受到環境的影響,這對悟道進修是堅強其向道的勇氣與勇健的自體。堅強其向道之心,因道本萬德之元,眾善之歸,故當時時增強其道器與前進的體魄。

C.中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D.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有此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五、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在二六時中,保持不讓自己太過於聰明,不要讓自己的慾望無限制的升高,以理智去處理一切的事務,以不貪高妄想去應對一切的遭遇,過度的精明很能發現自己吃虧的地方而計較無限貪婪,會蓋住自性本有的光明,所以老子強調「無知無欲」,無欲無求,在這種情況下,縱使有智巧的也沒有辦法施展其技倆了,這樣順其自然無私,一無知無欲的治理國家就沒有什麼治理不好的了。教導人民,使其不要自作聰明,不要妄貪妄為,濫用智慧不辨真理,才算是有真如妙智慧的人,無為順應自然(天道)有為(人道)處處合理,那怕天下不太平呢?

安民與安心同:

詩曰:安民必先安其心,盜亂爭奪民心沈。必須去除我相侵,德化之治尊容忍。

般若心經:無眼、耳、鼻、舌、心、意。

詩曰:六個門頭一個關,六門不必更遮攔。從他世事紛紛亂,堂上家尊鎮日安。

慾望是永遠沒有辦法饜足。

詩曰:(一)漢武為帝欲作仙石崇巨富愁無錢 嫦娥照鏡嫌面醜 彭祖焚香祝壽高

(二)人騎駿馬我騎驢 馳騁風光我不如 回頭且看推車漢 比上不足下有餘

 

亂     世     之     源

救   世   之   寶   筏

1.上賢—惑之以名(爭之端)

1.不上賢—(1)虛其心—空好名心—絕假名

(2)實其腹—充實德行—成真名

(讓之端)

2.貴貨—惑之以利(盜之始)

2.不貴貨—(3)弱其志—滅貨利心—去假名

(4)強其骨—剛強道質—成實利

(義之始)

3.可欲—惑之以慾(亂之源)

3.不見可欲—(5)無知—息滅假知—德自出

(6)無欲—整肅欲念—心自靜

(仁之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