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3

金剛經     大乘正中宗分第三(渡人成全) 廖益達

大道圓明體虛空 乘法為上是正宗 正心修身除四相 宗門般若貫十方

一.前言:

1.聲聞是小乘,修四諦法(苦、集、滅、道)─阿羅漢。緣覺是中乘,修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辟支佛。今言大乘者是大乘菩薩之法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菩薩。覺行圓滿─佛。正宗是指大乘之般若甚深妙法(般若是諸法之母,般若心經: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第二分佛陀說:當一個修行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也就是一個發心要學佛了,他的心應保持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了。須菩提回答:「願樂欲聞」,所以佛陀便為他開示大乘正宗法要。

二【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1.佛告須菩提,所有的大菩薩他們是如何調伏他們的心與佛性相應,這是如何做到的。換句話說:一旦發了心學作菩薩,慈悲喜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一開始就以大菩薩們的修行為榜樣、作目標。

菩薩:菩提薩埵簡稱(詳第二分)

2.佛陀在詳細回答時不再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説「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就應該依照大菩薩們降伏其心的方法去修,一直修上去,做菩薩是這樣修,成了大菩薩也是這樣修,一直修到成佛還是這個心。

3.「菩薩摩訶薩」,「摩訶」是「大」,就是「大菩薩」。對初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 「 善男子,善女人」,佛陀稱他們為「菩薩」,多少有點稱讚鼓勵他們的意思,稱他們為菩薩摩訶薩似乎可能性不大。換句話說,一但發了心學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應該一開始,就以大菩薩們的理解修行為榜樣,意思就是我們一發了無上菩提心,就應該依照大菩薩們降伏其心的修法,一直修上去,做菩薩是這樣修,成了大菩薩也是這樣修,一直修到成佛還是這個心。

4.「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的中心思想或者教法。降伏其心,並不是壓制而是引導,引導到另一個方面。為什麼這樣說呢?各位都明白,妄想心的根本是我們有一個「我」的觀念,這是「我的」。(如觀看團體相片,先看我)。可是佛陀所教的降伏其心的教法中,並沒有直接強調的說,你得降伏「我見」:你得將「我」的觀念壓制下去,或者消滅它。佛陀並沒有這麼說。佛陀說:你得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得到解脫,幫助他們去掉煩惱苦痛,了脫生死。所以不是消極的克制自己,而是積極的幫助他們,這一點是非常的善巧(例:如自己不想讀初級部或中級部,如果你所渡的人,鼓勵他來讀,你不讀行嗎?)。各位想一想,如果一眾生都解脫了,都離苦得樂了,都了脫生死成佛了,你還會不會仍舊在生死苦海中受苦呢?你也是眾生的一份子啊!所以所有的眾生都離苦得樂了,你也離苦得樂了,這不是很善巧嗎?以引導代替壓制,渡人成全的結果就是自渡成全自己,這條路實在是我佛慈悲開導的善巧方便法門啊!

第二,這段降伏其心的中心教法是「福慧雙修」,為什麼這樣說:各位請看經文:「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現在且不管什麼叫做「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總之,這句話是要一切眾生都得到好處,都得解脫,都離苦得樂,都為他們好。這一點是絕不會錯的,這不是積福嗎?你幫人就是修福。

下面佛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好不容易懂,各位,這好不容易懂的道理,就是智慧,正因為不容易懂,我們要去瞭解、研究,進而明白個中的道理,這就是修慧。所以這段降伏其心的辦法,不但善巧,而且是十足的福慧雙修。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渡之】。

( 佛在説了「一切眾生之類」之後,還詳細的列出十種眾生相)

1.佛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佛陀在這裡特別提起這些的意思是什麼?是要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錯的,祂在這裏提到的是「八道輪迴」,包含植物道和礦物道。(他們都會修練成精)

2.為什麼佛陀在說了「一切眾生之類」之後,還詳細的列出許多眾生的類別?「若卵生……若非有想,非無想」。首先,我們得承認,我們是人,所以常常以人的本位作出發點,因為一提到眾生,就聯想到你我以外的所有人類叫做眾生,都屬於眾生。可是反過來講,眾生這個名詞,並不只限於人類,讀過佛學的人,至少曉得有「六道輪迴」,在這「六道」中有情感的生命,都屬於眾生,所以在天道的有情是眾生,人道、鬼道、畜牲道、阿修羅道、地獄道裡受苦的有情,也都是眾生。有的更深一點的講,天道又可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這些天界的天仙也都是眾生,所以佛陀說:「若有色,若無色」,說修禪定修到某種程度,有所謂「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裡的有情也是眾生:這種解釋也不能說不對,可是,後學覺得這還不是佛陀的本意。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佛陀在講金剛經時,這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都已具有阿羅漢的資格,他們不但對於四生六道早已明白,還有禪定中的各種境界,也已了然於心。所以,後學的淺見,是佛陀在此處要指出的一切眾生之類:不僅僅是有情的眾生,還包括了無情的眾生。所謂無情的眾生,就是植物、礦物,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沙石以及人造的飛機、汽車、電腦、房屋,一切的一切都統統包括在內。因為一定要徹底証悟,一切有為法,包括有情、無情,都如夢幻,都不真實,一切都是空寂。所以簡單說有情是空寂,也即是所謂的滅度,還是不夠,還要無情的有為法也一切空叔,也都滅度,方才到家。但一般人,包括那時代的大比丘們,難免還因習氣未盡,偏重在有情方面,而忽略了無情,所以佛陀不厭其煩的列舉了這些許多「十種眾生」類別,其中如

   若卵生:像雞、鴨、鵝、鳥、蛇之類(眼貪美色過甚迷性,心易輕舉造惡業,臨命終時靈性由眼而出,墮在卵生地獄,來生變為……之類)。

若胎生:像駝、牛馬、走獸之類(耳聽淫聲邪說過甚,習氣重,心常流轉,臨命終時靈性由耳出,墮在胎生地獄,來生變為騾駝……之類)。

若濕生:像水中魚鱗介含靈蠕動之類(舌貪五葷三厭,而不戒,兩舌,惡口,綺語,妄語,談人是非,邪性,心隨邪見,執著妄想,臨命終靈性由口出,墮在濕生地獄,來生變為魚蝦蟹水族……之類)。

     若化生:像蚊蠅 蛆蟻之類(鼻嗅異香太甚,見趣性,心思趣,喜新厭舊, 臨命終時靈性由鼻出,墮在化生地獄,來生變為蚊……之類)。

     若有色:眼睛可以看到如休咎精明之類(起心妄見是非,執相修因,頓起   邪思,臨命終時靈性由身拋出……變為……之類)。

     若無色,空散消沈鬼魅之類(修行人不悟真理,內等頑空,臨命終石靈性由身拋出 ……變為……之類)。

     若有想:有思惟有思想,一切上等動物或鬼神精靈之類(修行人口說真理心不依真理行,臨命終時靈性由身拋出……變為……之類)。

     若無想:無思想,無觀想作用,一切下等動物,及土木金石礦物等類(修行人 迷入坐禪,不學慈悲喜捨,智慧渡化眾生,猶如木石,臨命終時靈性由身拋出……變為石頭公、樹公……之類)。

若非有想:想即有生機,如冬蟲夏草之類,或有點類似植物人,他本來是有想的,但是又沒辦法想的狀態生命,像植物人腦波狀態,沒有動,但有生命現象。

     若非無想:有想而不健全,如由土木金石所修成之精靈之類,或本來沒有想的東西,但它會變異,像風和空氣,看起來是沒有想像,但受種種環境的變異會變化。所以後學問你們一個問題,在八道輪迴沒有提到空氣及光,請問光是那一道 ,在那一道就是那一道,在佛放出來的光就是佛道,在娑婆世界放出來的就是人間道,像燈管放出來的就是礦物道。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是指宇宙間一切的事物、思想。因為眾生是緣聚而生,緣散而滅,無論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變,並非永恒,如夢如幻,可也不是沒有。它們都有不生不滅的本性,在這不生不滅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虛妄的各種相,名為眾生。但要知金剛經是性理心學,所言眾生者,是指人心之眾生,人心思想變化妄念,造諸惡業,來生轉生四生六道,所以佛陀說:所有的眾生,我都要怎樣呢?

四.【我皆令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1.以上十種的眾生(相)妄心,皆非菩薩的真心,佛我要統統滅其業障,度化他們,超脫六道輪迴,且超生了死入於清淨無為之淨土。我雖然如此滅度,但是無限量無計數無邊際的一切眾生,實在沒有眾生得我滅度。

     2. 涅槃有四種層次:「有餘涅槃」:還有累世積下來的習氣。「無餘涅槃」:沒有一點習氣。以上兩點是證悟「空性」。還有「無住涅槃」、「自性清淨涅槃」:是證悟到菩提心。其實無論是那一種涅槃,都是只我們這念心,只不過深淺不同,也就是悟到空性的深淺,或者是證到空性,定力入到空性有多長,這也有差別。再者、看我們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如如不動的時間有多久,如果只能保持三分鐘,三分後就起妄念、打瞌睡,這菩提心也保持不長久。

     3.菩提心、涅槃性,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最高靜界。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根基,佛就說一些方便法門,只是暫時使我們的心靜一靜,不要驚慌恐怖,這是佛的慈悲。真正要成佛,就要證悟菩提心。經云:「唯佛與佛能入此門,緣覺聲聞不能照」。也就是說:恆河沙的聲聞、緣覺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佛是以菩提心為根本。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  

4.什麼叫「無餘涅槃」就是修大乘而得成就(証法身)叫無餘涅槃。小乘是有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要使這一切眾生都回到不生滅的本性─本體(超生了死且修成菩薩)。也就是所有的眾生,都要讓他超生了死,讓他們修大乘,証法身菩薩道。也就是所有的大菩薩自己已証得這個境界,很高興起了大悲心,發廣大心願(是學佛的第一個重要步驟,是成佛的正因),希望整個法界的眾生都跟他一樣証菩薩,當這樣子的時候,後面就開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當他這樣不斷把眾生脫離於三界八道,不斷讓眾生回到本體,不斷讓眾生得到成就,但是他的內心沒有一絲絲的念頭說:他有度化一個眾生,為什麼?因為能夠稱為大菩薩,能夠出法身,能夠實証到初地以上境界者,事實上已經做「一合相」,沒有任何的對立相,所以佛陀說……

  5.佛陀說:「我皆令入涅槃而滅度之」,就已經夠明白了,為什麼要再加「無餘」的這個詞句呢?首先來瞭解字句:涅槃─是印度梵文,意思是不生不滅的境界。滅度─滅是滅其煩惱,度是度脫生死,就是不再受生死流轉。再來瞭解金剛法會上佛陀對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講:他們都已經達到阿羅漢的程度,他們的觀念是煩惱已盡,不再來受生死(詳第九分),所以已經達到涅槃的境界,可是他們的煩惱固然已斷,但無明習氣還沒有消盡,所以還是「有餘」,照大乘經典來講,阿羅漢固然不再來投生,不再來人間來,但是還有所謂的變易生死,即使是菩薩,他們生死還沒有盡,所以也還是「有餘」。阿羅漢的涅槃,只能說是「有餘涅槃」,還不是「無餘涅槃」,要到成佛的境界才是「無餘」。因為佛陀是在對這批阿羅漢講金剛經,所以著重在「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換句話說,是對他們講,要度一切眾生都成佛,都回歸本性,而不是要渡一切眾生成阿羅漢。(阿羅漢是自了漢、是修苦行,沒有渡人成全)。

五佛陀說:【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即非菩 薩。】

1. 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如果這個人說是菩薩,但他有我、人、眾生、壽者相,他就還達不到菩薩的境界,所以佛陀說,大菩薩的心是什麼心,救度法界一切眾生「皆令回到本體」,這個是「慈悲心」,實無眾生得滅度是「平等心」。為什麼?因為住在一合相,沒有任何我、人、眾生、壽者的差別 (我、人、眾生)空間,「壽者」是指時間,到了菩薩境界,時空統一回到本體,你跟一切眾生都在一合相,既然在一合相裏面,那裏還有什麼度化任何眾生,既然都在一合相就是平等,既然平等就沒有對立的對象,所有被你度化的眾生根本都沒度化,為什麼?因為所有眾生都跟你同體,一開始釋迦佛就講得乾乾淨淨,清清楚楚,中間那一段可以去掉,直接講「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如是滅度」,「一切無量無盡無邊眾生,實無眾生滅度者」就是這樣的。

2.當他這樣不斷把眾生脫離三界六道,不斷讓眾生得到成就,但是他的内心沒有一絲絲的念頭説:他有渡化一個眾生;這就是菩提心。

3.師尊云:「好好修道,好好護持道盤慧命,為師沒有留下什麼給你們,只要徒兒們善待千千萬萬的兄弟姊妹們,讓他們安穩修道,讓他們出頭天,讓他們將來能夠回理天」。現今一貫大道遍九州,前人輩渡人成全做到了。

六.結論:

     1.佛陀教我們如何「降伏妄想心」(有妄想心造惡業,轉生四生六道)。

     2.「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教我們「耕耘 的方法」。「如何修因」─ 心中沒有眾生的觀念,沒有我在做善事的觀念,沒有這是一個受過我恩惠的人的觀念,當然更不要幫了人之後,起了後悔或懊悔之念,這才是「修無相之因」,所以以上三句話,是佛陀教我們如何修因,不能有「有相」的因,因為有能度眾生的我,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定要加上「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才是無相的因,所以金剛經(化無所化第二十五分)。佛陀說:「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3.「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渡之」,是佛陀教我們要以廣大心發「大願」(偉大的悲心)。「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眾生當體即空的般若「大智」。「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成 佛之因的無相「大行」,這「大願、大智、大行」就是諸菩薩和大菩薩們所走的菩 提正路。(接著進入妙行無住第四分─福慧雙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