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修行的好階段

楊蓓 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中年危機的轉化過程面臨死亡的威脅,「轉化」便會趨於強烈,有人將能量轉至宗教上。從中年危機裡解脫,真正做到轉化。但是,不能亂丟呀!這個「丟」的過程其實是反省,要懂得收藏、歸位和安放。然後,告訴自己這些結束了,現在可以往別的地方去開創。
 
收藏、歸位、安放的過程是由與人分享的過程、與人互動之間,彼此互為鏡子,不論用什麼方法修行,歸納整理自己過去的歷程,幫助自己與別人在日常生活中觀照、實踐,才是重要的。所以學佛幫助我們安走這段路程,藉由修行方法體會「當下」,明瞭「中年」是人生的轉化階段。  
 
「利他」就是分享經驗
 
為什麼要提及「利他」呢?我常覺得人如果沒辦法安置過往的經驗,如何用比較純淨的狀態去幫助他人呢?
當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了,怎麼幫助別人,讓人心理健康呢?
唯有整理好自己、面對自己,才能與別人互動分享──無論是聊天或嘮叨都可以。
透過聊天一方面可以釐清自己思緒,一方面可以幫助別人整理自己,這就是「利他」的意義。
 
後來漸漸發現,這些過程是需要與別人分享的,因為自己會在某個問題上打轉,藉由和別人互動,則會有新的訊息刺激,這將幫助彼此往前跨進一大步,所以稱之為「利他」。
學佛也在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但我卻會衡量自身的力量,如果做不到,便不勉強去做許多偉大的「利他」。我只是小小的利他──和人分享經驗。
從事心理輔導工作,聽到很多人的故事,自己心裡也會有變化。我非常感激這些被輔導的人,用自身故事教導我;其實,另一方面我也接受他們的輔導。「利他」讓我們可以互相學習。
 
放下我執,活出自我
 
教書的人很容易犯傲慢的毛病,而有些學佛人也是,認為學佛這條路是最殊勝的。於是分享時,就常強勢地灌輸他人:這樣最好,你一定要……
分享的空間因此變窄。對中年人而言,整理出未來新方向和新目標的過程,是很好的利他時機。一邊整理自己,一邊和人分享心得,甚至是轉化的經驗等等,這便是利他的第一步,如此也將更能確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
 
然而,怎樣泯除傲慢呢?從拜佛經驗裡,我看見自己的傲慢、主觀性,也就是「自以為是」的迷障。反省後,我以為該更用心地看管自己。
特別是和別人分享、整理經驗時,無論是「利他」或是「慈悲」,其實這些字眼都含有傲慢的成分。利他,其實已有人我之分;慈悲,是我對你慈悲,也有我執。所以真正利他、慈悲的人,腦袋裡沒有這些字的存在,只是活出自己,周遭人士也因此受益。 
 
未來,我要努力活出自我,慢慢消融我執。細想一下,其實別人幫助我的,恐怕比我們付出的還多,只是我們從來不太覺察,還常以為是自己在幫助別人,這是一種弔詭,在其間我執相對地也越來越重。活在世上,每天有許多事要做。 
 
以前我常傾羨地向法師朋友說:「放下俗世紅塵,這是有福氣的人才能做到的。像我就沒有這福氣。」
可是他們卻告訴我:「你以為我們什麼都放下了啊?出了家,還是得面對許多事。」我才明白:原來出不出家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藉每個經驗修行、慢慢消融我執。
  
我曾經很羨慕弘一大師,他嘗盡人間煙火後,可以放下一切。中國士大夫大抵對出家都有這般浪漫想法。
然而,一路學習下來,才發現能真正走過自身經驗,在經驗當中修煉自己,慢慢去掉我執,並瀟灑於天地之間,才是歷久不衰的浪漫。
  
中年,是修行的好階段,經歷人生前面的許多經驗,擁有豐富的資產。在轉化階段需要很深刻的反省,很多人樂意走上學佛之路,也有人沒有意願,覺得學佛不能當作人生重心。
我只能夠依個人經驗告訴大家:學佛,表面是自利利他,可是要真正走出來,是要能放下我執。
然後你才能活得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所謂「慈悲」等名相,都不再重要,因為你就是你。

 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july-memo/article?mid=10826&prev=11770&next=10777&l=f&fid=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