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三寶章第六十七(慈祥的愛心)

廖益達

這章是老子現身說法強調如能擁有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則邁向大道自可事半功倍,尤以「慈」為第一義諦,「慈」是視萬民為一身,這「慈」之施佈範圍極廣,可說是無限大,這是沒有界限的。其次「儉」,是將自性所于無的東西,盡量削減,如用度要適可,財貨要知足,氣稟之發洩與性情之流露等,均當以恰符中節為目標,這些都是尚括於「儉」字中,其三之「不敢為天下先」,表面上是教人先人後後己克己讓人之意,可是在字意以外又是一切之長保善法,其意義為:就是不有意的爭為人先,不執著於爭居人上,無為而為而已,這樣所得來之成就不但是極其廣大,而且更是長保不敗之唯一善法。

一.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形容),道因大,故無一實物可比擬之,而不像任何物。

天下人都說這個「道」實在太大了,令人摸不著邊際,似乎沒有一樣(一件)東西可以比擬(形容)像「道」一樣大。(道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形容道之妙用)。

二.             夫唯大,故似不肖:老子說;因為道實在太大了,所以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擬(形容)。

三、       若肖久矣,其細(極其微小)也夫:一點也不錯,「道」確實太大了,根本就不像任何一實物,     乃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呀!就因什麼也不像,如果像某一樣東西,就減低了它的偉大性,早就變成渺 小而不值一顧了,又怎麼能以「道大」稱呼他呢?

四.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愛心,佛家:予人樂曰慈,拔人苦約悲),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說:我有三件珍寶持守而保之不失,一為立心以慈,時時奉獻,慈悲喜捨,給人快樂,像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與眾生結下深緣,便是拜「大慈大悲」的宏願所賜,儒家的「仁民愛物」更是慈心的最高展現,善用此「慈」心者,「道成天上,名留人間」必是無疑義的結論。

二為持躬以儉,克己節約,而不說侈肆。「儉」最易想起宋代名政治家司馬光的一篇訓子文:「儉刻示康」,康為司馬光之子,其開頭言便是「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三為處世以謙抑退讓,不敢逞強,為天下先,論「不敢為天下先」,更是再度強調「謙」德的可貴處,能謙虛禮讓者,方能以眾生之生死為己任,以服務人群為宗旨,至於其他一切享受或名譽都讓給別人,為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此「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宏願,唯謙者方能扛得起。

五.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萬物之主腦)。因為慈的引申為仁民愛物,而能無私心必見義勇為,故能勇,這勇是由慈憫中而發,並非匹夫不怕死之勇,如孔子之周遊列國,佛之救民救世,以及耶穌之被釘十字架等,他們都是為大道而建立了大犧牲之勇氣。

因為儉嗇故精神、物資均不浪費,使事事有餘,裕所一切,故能廣大聖業。

因為不同人爭能後其身,外其身,為物所歸,眾人樂推之,然後能成器長,為天下萬物之長。

六.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先死矣。死:走上絕路。然而放眼天下,大都不依三寶行事,捨其慈而不慈,用剛強以為勇,(既去慈厚又取其勇武),捨其儉而不儉,以侈肆以為廣,(既去節約又取其奢華),捨當後而不後,以銳進而爭先,(既去執後又急於爭先),如此以勇取勝成為強樑之徒,濫用邪智造成搜刮而來之廣,爭為人先,獲得虛有其名之榮,這一切均與「道」相違,其結果必然是「動而之死地」的。

七.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要知道慈的功用很大,它可以感動天地,應於人不怒而威,不戰而勝,不爭而先,不為而成,故以慈戰則無不勝,以慈守則無不固,以慈衛則得救,如此之人天將助之(來護衛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