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生死章第五十(生死之道)

廖益達

這章是探討借人之生死大事(人生哲學,人死有沒有哲學),來印證道德之重要性,因世人不論賢愚貴賤,對世事之看法雖有輕重不同,但終比不上視生死事看得嚴重,故老子目睹世人無法了解生死的真諦,分不清真我、假我,故將世人分為四大類(詳本文)。

一、出生入死:吾人出生於世為生,百年過往入於地為死。故佛家有言四大苦:生老病死。(目前醫學、科學發達,生老病死是人類克服不了的事),「出」即自無而生於有。「死」即自有而歸於無,蓋萬物亦因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始,故出則為生,入則為死。人是由肉體與靈性結合而成的,肉體是父母所生,自十月懷胎生出嬰兒養育到大漢,靈性則是上天老母所賦予,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故上天有一個生天生地生萬物生萬靈的老母。肉體是有形的假我,有生老病死。靈性是無形之真我,般若心經云:「不生不滅」,所謂的性在人在:生,性去人亡:死,世人所謂的「生」即是肉體與真我的靈性結合後應用的那段數十年時間(只有使用權),而所謂的「死」就是肉體與真我的靈性分開(沒有自主權)(俗曰:閻王註定三更死,絕不留下人過五更時),故假我之肉體再分化成水火風土四大,最後形跡消失(人死後誥土誥糞,變一具骷髏)。

   早起忙忙直到昏,不愁生死只愁貧,饒君用盡千般計,直到無常不稱心。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千古一夢人間幾度續黃梁。萬貫家財三頓飯,千間房屋一張床。

六祖壇經:玄覺-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神會十三歲就要修道。順治-未生我之前,我是誰?

    二、生之徒十有三:有三種解釋;1、為十有三,占所有人數的十分之三,指世人分成十等分,依約略的統計,凡能做到不以憂慮思嗜欲損壽,不以風寒暑濕致疾,且能遠刑、諸、兵、爭、壓溺之禍而長壽之人,佔所有世人的十分之三。2、為生我之道,不只一類共有十三類,皆為生我之機竅也,十三類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眼耳鼻舌身意)尤如十三層地獄門一般,必須一層一層跳脫出去,方能保住性命,故曰:生之徒十有三。即遠離七情六慾,才不致於人於死地,修之者便是生我之間。3、為人出生之後,能夠長壽的有十分之三。

三、死之徒十有三:1、流連於生死界上,紙醉金迷,痴迷不悟,漸入敗德亡身之類者,又佔全數世人的十分之三。2、為短命夭壽的佔有世人的十分之三。3、為縱情於七情六慾而死的佔有世人的十分之三,縱之者便是死我之戶。謀財害命殺親夫的故事。

四、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1、為又有一些本想力爭上游德業求進,然而卻遭到考驗與誘惑的再三扣門,動輒得咎立志不堅而轉入敗亡者,又佔全數的十分之三。2、為生之徒遠離七情六慾,死之徒不離七情六慾,奈何貪生之欲不捨,妄動之心不去(片刻不離七情六慾十三害是為妄動),視聽言動不離十三害,自入死地(貪欲),本為求生反喪其生,本為遠死反入於死。(每天吃五兩肉)

上述三類合計十分之九,另十分之一則未明,以待人之自悟,實則指能超生了死者十分之一。

苦海無邊為啥來,只因六慾掃無開,不知真理良心眛,生死輪迴永徘徊。

五、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問世人何以由生轉趨於死地者的比例達十分之三呢?理由是養生之道有誤,均由於過份肆其耳目口腹之欲,酒肉饜飽,奢侈淫佚,奉養過厚,營養過多,不知節制克慾排除誘惑,而終至戕害生命而至死。

酒色財氣迷本性,功名利祿誤歸程,若能放下空無物,便向如來藏裏行。(閻羅王的三封信)

如  種類   比率    狀況    備考(眾生相)十法界唯心造

1、 生之徒    十分之三  養形壽考  不以憂思昏慾損壽,不以風寒暑濕致疾,遠離七情六慾 且能遠刑諸兵事、壓溺之禍。積極派。

2、 死之徒 十分之三  日慾忘形   紙醉金迷,痴迷不悟,漸入敗德亡身, 縱情七情六慾   縱之者便是死我之   石,流連於生死界。自墮派。

3、人之生,  十分之三  意志不堅 嗜慾戕生 動之死地        本想力爭上游  立志不堅而轉入敗亡者。隨風派。

4、無死地   十分之一  未明心見性  明師一指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無極派。  超生了死        待明師指點

六、蓋聞善攝生者:曾經聽上聖者説一個善養吾人之性體的人,由於天理完全道德充備,有慈悲心,故吉人天相,暗中鬼神護持。

      七、陸行不遇兇虎,入軍不被甲兵: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見兇虎,進入軍中亦不會有兵刀之險。

      八、兇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其理由是修持超生了死之道者,不生七情六慾,控除一切損人害物之行為,常守清靜之本體,不生浮躁之氣,不存對待之念,自然我不犯人,人不犯我,則世上雖有兇惡的猛獸也會因護愛之感而馴服,因此兇牛不再使用其兇猛的利角,猛虎亦不再使用其利爪傷人,世人亦無使用殺害利器,為何能達此境界呢?追究其根源便是善養生的聖人,常清長靜,與世無爭,仁民愛物,不生對待,自始就沒有把自己送到僥倖行險的路口上去,所以就沒有送死的地方了。

   結論:老子很明顯地於本章藉生死大事來證明道德的大事,由於老子目睹世人因不能了悟生死的真諦,有的一味貪生怕死,猛吃補藥甚而求不死之仙丹者,結果一個一個失敗了。有的不明真我假我的真諦,因此流浪生死,不知應用假我之身,以修真我之靈性,因此求生養壽者有十分之三,縱慾傷身,肆慾奪命者佔有十分之三,忍不住誘惑而由生轉死者亦佔十分之三,因為修道者本乎慈悲心、平等心來對待天下眾生、與萬物,畢竟「仁民得民心,愛物得物順」的真理永在人寰。

   老子認為修真理者必達乎「陸行不遇兇虎,入軍不被甲兵」之效應,其原因在於「靜」的功夫,這無形中告訴我們内心中的甲兵、兇虎最先要提防,其方法則在於1修心養性2收歛七情六慾3對五音、五色、五味不貪求4看淡一切的權勢、名利。因為以上均可置人於死地,世人往往甘之如飴,正如兇虎傷人而不知避,甲兵兇險而不知遠。

生死輪中是十有九,證明世人認妄為真實者實在太多。生死輪外是十有一,棄妄歸真者更實在太少。

清靜經云: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