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成大章第三十四(天地的胸襟)

廖益達

道德經第二十五混成章云: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而此四大之大非謂大方無外之大也,且知道之大不但流行乎天地之間,顯著於生成者為大,以無為自然,一天地萬物之眾妙,體用真常,本乎一貫,而功不自居,是以謂之大也。又天地之大不但可以覆載為大,以高明為大,以無為之造化,化萬物之自然,生而不自有,為而不自恃,是以謂之大,又居王之大大,不以天下國家為大,不以兵強國富為大,以至大之量,合天地之量,以至大之德合天地之德,道貫古今,德被萬民,是以謂之大也。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氾兮:浮貌。全句:大道氾氾兮,週流無窮,不但可以左右言,而且可以上下四方言,因道可以左,可以右,無可無不可,無在無不在也,無所不到,周行不殆、無往弗屆。又大道之普傳,無所適,猶如天雨之普施,左右逢其源(水最善體道的代表,滋潤萬物而不居功,當農夫種稻時,不斷要有水的灌溉,一旦收割之後,水不戀棧其功,遠離田埂,再去造福其他動植物了。)

天生萬物養世間,人無一物向天還,只有三個貪瞋痴,害得世間紛紛亂。

二、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辭:推辭。全句:萬物賴道滋潤而生長,一切自然而然,生之而不勞,所以恃之而不辭(所謂大道無名,長養萬物,萬物均靠它而生長,它卻不加以干預,也不推辭,也不言說,更不休息。)

三、功成而不名有。不名有:不名其有功。全句:天地由道而生,萬物由道而成,天地萬物皆生成於道,是道之功,無往而不在,無物而不有,大至無極,小至無倫,卻不留跡象,不肯言功。

四、愛養萬物而不為主。愛養:愛、養護。譬如雨露潤萬物之形風雷鼓萬物之性,愛養萬物非有心愛養,無心安排無化造作,自然而然,無心為其主宰,猶如千百億化身佛,德被眾生,但不為眾生之主。

五、常無欲,可名於小。常:獨立而不改。無欲:至誠而無妄之謂也。可名於小:不表現自己、不炫耀己長。全句:至道之妙非無欲則不能獨立而不改,非真常則不能至誠而無妄,非無私則萬物之復命不有,非復命則至道之真常不立,以此觀之,至誠無妄,名位全無,朕非非有,道之妙小而不見其小,未嘗不見道,此即觀乎竅的真理。

從道的真常無為,無有可欲,無形、無聲、無臭來看可稱為小(隱妙)。

六、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歸之」:即歸根復命,成就正果。「不為主」:不主宰之,至公無私。全句為:就道之功用的普遍性及翕閤萬物而言,萬物各得其所,而見其大,此乃兼善天下的功夫,亦即觀乎妙的境界。但從道貫古今,虛受一切,萬物皆恃之所以生,而還不為主來看,道可稱為大。

七、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因此聖人總是不自以為大,所以才能成為虛而無外的大,與天地同參。

人與君臣同形,而不能與君臣同富貴者何矣?皆因不知積德之功也。

人與萬物同性,而不能與萬物互無傷者何矣?皆因不知惻隱之心也。

人與天地同才,而不能與天地同長久者何矣?皆因不知消長之理也。

人與仙佛同體,而不能與仙佛同超証者何矣?皆因不知先天之道也。

四不知,故天堂路塞,地獄門開。

中庸:君子之道;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