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同道章第二十三(自然之道)

廖益達

道生天地,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生萬物,天地又為萬物之本。道是無形無相:比喻真佛無形(佛像是人雕刻),真經無字(口傳心印),真性無體(四大假合有一天會壞),真法無相(眼藏正法)。

道在天為天理,在地為地理,在人為性理,那麼道、性一者同為一體,總稱為「一」,一即道、即理、即性,道為咱人歸依復命之路。

虛空造化自然工,大地山河體混融,性道原來總一同,萬物皆歸大道中。 本章強調順乎天理自然之道。

一.『希言自然』:「希言」:聽不見之言,行不言之教,世間罕聞性與天道之言。

 「自然」:不牽強,不造作,不悖(隨時順理)。

凡事清靜無為,最合乎自然(應時順理,隨宜得妙),聖人不言,故其道大行。老子倡言自然:欲進德修業者:無妄念,無我相,不為六根六塵所蔽,進而以道化天下,以德普天下,此即聖人「道化世界,德化世界」的理想。治理政事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順應自然道。(子貢曰:孔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孔子之言性與道不可得而聞也。)

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飄風」:飄蕩暴怒之風,俗稱暴風疾風。

「 驟雨」:強風暴雨是一種不尋常的急雨。

舉個例吧:那飄蕩暴怒之狂風,是無法吹整個早晨的,以及不尋常的急驟暴雨,是不能整天不停地下的,因這兩種風雨,乃陰陽博急忽然之變,係天地不平之氣,非自然之然,不能長久,何況人呢?可見天地尚有崩壞之時,人若違背自然,背道而馳,豈能長久乎。(天地反常尚不能持久),那麼人若不依乎自然之道,必然會有所失的。(人無按天理,天無按甲子。)

三.『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本段亦提出了不同類型的人均可修道。

    故凡進德修業者,當妙契玄同,自然無入而不自得,故當有緣遇上有道之士,就當同與之參道,當遇上有德之士,就當同與之行德,則失道失德的人,終有一天會向有道有德的人看齊,就怕所謂有道有德的人,都是些偽君子,在社會上不能生起實際示範作用,或者雖是真君子,但因憤世嫉妒,不願與失者為伍,不肯發出「襲明」作用時,則一切將又是另一番氣息的。並且,凡學道就應具備廣大之智慧,與細密之頭腦,見到有道有德,和失道失德之三種人時,就不能以一己之成見,發生之好惡情緒,也不能強使那些不道德的人,非行道德不可,所以最好還是順其自然來和他們相處,藉此一方面修習自己中立不倚的品質,一方面循循善誘,使他們慢慢就範,以收化世之功。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毫不勉強。

四.『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我們和有道的人同於道時,他就會欣然相融,由切磋而得到實益,再和有德之人同於德時,他們也會欣然相近,由仰望而再進步,更和失道失德的人,同於失時,他們亦會欣然就教,自省過非,慢慢的改造自己,若能這樣,使道、德、失三種人,完全有機會來和你接近,那就不愁大道不能宏展了,這種我既同於彼,則彼亦樂得我人的和光同塵自然之道,即是「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之義。

五.『信不足,有不信』。

若有信用不足之人,必有不信之患,在上者若能以自信而信之於天下,天下之民,無不信矣,倘不以同道、同德、同失,與民共處於無欺,其上不能順至誠無妄,而或以智巧之為施之於下,下亦必以智巧應于上,民之不信皆緣于上之所惑,上下相欺,又焉得從事於道,而有希言自然之妙也,所以「信不足焉,有不信」,修道之人應深以此言為誡。

結論:以上言學道者,宜崇自然,宜和光同塵,無入而不自得,特別重在「希言自然」一句,古之聖人以希言自然,大道同是同信於天下,所以天下之民,莫不樂得而得之,樂失而失之,此皆是在上之聖人,信足於天下,故有此等自然樂得而歸之旨意。

 修道之人,最善莫於從容自然,最不善就是反常做作,所以修道者,一切性情完全由真心而真出,無私無邪,無人無我,為人若能達到如此境界,這便是修道上極峰了,全章精義重在希言,可以說是老子之希言論,他借用飄風驟雨,不能久長為例,以証明希言數終,人應順任自然,不可失希言旨趣。

物以類聚是天下的定則,俗語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會打洞」「英雄惜英雄」「好漢疼好漢」均是,戰國時代簾頗之所以和藺相如成為莫逆之交,係因為他們一樣愛國。齊桓公、晉文公之所被稱為春秋「霸主」,因為他們同樣提倡「尊王攘夷」,孔子之所以問禮老子更是「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的最佳明証,王重陽祖師所以規定同修須互勉共切磋,便是企盼「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的效果,再再說明這均合於自然之道的。天是自然運轉的嗎?地是自然靜止的嗎?是誰主宰它們的,是誰掌握那法則的?又是誰來日夜推動的呢?是由於機關的操從?還是果真有自然的運行?佈雲是為了下雨,下雨又是為了佈雲,那麼又是誰降施雲雨,是誰無事竟以此尋樂呢?風起自此方,它的行止忽東忽西,忽上忽下,是誰沒事搧動它這麼做的,如果沒有自然(道),天就不能高大,地就不能寬博,日月也不能運行,萬物更無法生育壯大。

同道、同德的同乃是真同,失者之同是假同、外表之同。

同字中的同是良心的流露,沒有對待,沒有分別心,沒有心的作用與猜疑。

信心如果不足無法領悟道,也失去精進的力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