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持盈章第九(做人的道理)

           廖益達

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故處世之道在於當進而進,時至即行,當退則退,時去則藏,得放下時,且放下,能藏身處即藏身,豈不聞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福而不知禍,知利而不知害,殃必及其身之戒嗎﹖故知盈、銳、滿、驕四具實為進德修業之大忌。一、本章說明「持盈保泰」(安然)的真諦之處,因為世間人所爭的莫非是榮華富貴,認為虛幻之名位為長久,不實之財為常有,得知為榮,失之為憂,而不知進退之義,然事實證明終不可保有,但又自己高興去爭奪,一切罪孽往往係如此形成的。反之,聖人不以名為勢祿之得為得,不以金寶貨財之失為失,無欲為為,皆是合乎天道之自然,咱要效法聖人,唯有認理歸真,常守中庸之人生觀(不盈、不銳、知足、不驕),有道而不自滿方是人生最高的修持。(天也空來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冬昇西墬為誰功。)金也空銀也空,死後可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酒也空氣也空,世間浮華一陣風。

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之本意為那東西,引喻為把持著使之不失其徳。「盈」之本意為滿,引喻為自誇、自滿、自高。「其已」:「已」為停止,放下;「其」為代名詞指水。 一個人內心要知足知止,待人接物要謙虛退讓,就以水為例,盛在何何器具裏,都不能太滿,太滿了就會溢出來,所以在滿以前就要趕快停止,不能繼 續增加。不斷要把持那所謂「功德」用以自誇,自滿者必敗,還不如知足常 止而不貪念功德,來得高明。盈滿為眾人之所願望,但卻是天理自然之所忌,天地間之所以能長久,既是能把握「有餘不散盡」的原理。蓋宇宙間任何事物一日盈滿便失去生機了,就有如稻米之所以能發揮其「一本散萬殊」的功夫,由一顆稻穀而長出千百粒來,是有其因由的,即是稻米中從有個胚芽缺角!此即稻米之生機處。又如蛋之所以能孵,即是孵中有個空缺的氣室。依年之所以要來個三百六十五又要四分之一日,一個杯子最大的用途,乃在於其中凹處,同係「有餘不散盡」的發揮,一但將杯子填滿,則杯子將失去作用,蛋一日盈滿則生機全失,故為了把握此生機,則當「不如其己」,停止盈滿,方足以生生不已,道理即在此,慾望是永遠沒有辦法滿足的故有兩首詩:漢武帝欲作仙,石崇巨富愁無錢,嫦娥照鏡嫌面醜,彭祖焚香祝壽高。人騎駿馬我騎驢,馳騁風光我不如,回頭且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三、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揣:「捶」、「打擊」。銳:使之尖銳。「之」為代名詞,指刀劍等利器。以刀錐為器具,能用就行了,如果磨的太銳利鋒芒光太露,就會折斷不能常保。擅用心術以巧取功名者最不能常保,這就有如鋒芒太露,過份尖利的鐵器最容易折斷。一般人的聰明才智,亦是如此,絕不可鋒芒太露,多多收斂,斂天下之善為善,蓋大智必若愚,大巧者必若拙,其方法是長期用而不炫於外處知足止為善,破除人名位執著心。

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玉:指世間人心目中難得之物。莫之:沒有人能夠,「之」指金玉。一個人的金銀財寶太多了,既會遭到別人的凱觎,自己也會因而生活糜爛,最後反而不能保有著些財寶,縱使家財萬貫,金堆堆積了滿廳堂,亦是無法常保不失的,畢竟自己縱然可守,子孫卻無法守住的,更何況金銀財寶為家(水、火、盜賊災害)所共有的。古云:多(多藏必厚亡)金玉摨身外之物,人壽終盡一無法將之帶回的,其至「懷璧身亡」的故事,更是不勝枚舉,故當以道德為重。豈不闻前顯常告誡 我們的話:「人者以才發身,積財不如積德」,修道人當記取此教訓,取自性 三寶為金玉,用之來養性命之真常,發揮內心自性的那份靈明與清境,方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此段是破除世人對財貨的貪妄心。

五、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遺一遺留;罪過、災禍。一個人富貴以後應該謙虛退讓,韜光養誨,如果這樣反而自我炫耀,以此驕人那就自招或換了。一個人於富貴利達之際,若驕縱自大必然會給自己找來最過與遺憾的易遭人忌妒而受到小人的暗算。一人富貴萬人嗔怨,是我們而熟能詳的警語,一但未極高品而嬌泰者,必患知進不知退之過,自惹禍患必不遠了,故知富貴之容不足為榮,視富貴如雲煙,如若富貴纏身則處置之道便是,重義輕利,知足知止,以修厥德,散財取德藉後天生活上之優越條件以補修先天之性根,此即子貢佈施成聖賢的最佳典範。六、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由此上的事實,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便是:一但功業成就,名聲遂心 的當兒,便當勇於包藏,收斂不在執戀此中權勢財利。此做法表面上是極為愚笨,卻是最符合合自然之規律,也是最能常保另名美譽的訣竅。蓋天知道係:高者仰之,下者舉之,時消長,日月虧盈,補不足,聖人最能法乎天行,功即成,名即遂,故能把握謙德而身退,諸如堯之有天下而受之舜,舜有天下而受之,范蠡功成而泛舟五湖,張良成而從赤松子遊,成為一代神仙,皆係全生全性全神全真之道。反觀那違反天理之常,富貴而驕者的下場係,梁武帝貴為皇上卻餓使南京城。石崇巨富天下第一,反至妻兒成了金谷墜樓人,自身則遭受萬刀之割。蘇秦官拜七國之相,終遭車裂之刑。李斯之計吞六國官封極品,卻讓宦官趙高處以腰斬。文種與范蠡同扶句踐,前者因戀淺權位,終遭忌而客死鴟夷,此正應了堯階公的一句話:「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  

不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