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31 金剛經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真假知見  

 廖益達

1佛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儒家説:「民無信不立」同樣都是在強調信的重要,如果有了信心,就能產生出力量。

2無論信仰任何一個宗教,都必須要有正信,若只有信,沒有正信,南轅北轍,結果不但走遠路,而且還會走錯路。正信有別於邪信,「邪」是邪知邪見。「正」是正知正見。眾生長劫以來受染業的薰習,内心充滿無明、煩惱,以及種種邪見。所謂「邪見」就是對於宇宙人生有不正確的認知,譬如:認為這個色身體是真我,乃至於否定因果等等,邪見與煩惱互相交織,即是業障,眾生不得解脫的原因。佛、菩薩深知,欲使眾生脫離生死,就必須破除邪見(假知見),教化他,使他產生正見(真知見)走向修辦道,度人成全,這條路。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詳本分:

3知見有開示悟入 見分為邪見正見 不生法相邪知見 生發性海真知見

4「知見」者,有「假知」:後天強識之知,達物不達理之知,由學習聞見而來之所得知。有「真知」:先天性海之知,無所不知,在儒曰:「良知」。在道曰:「明白」。在佛曰:「般若」。有「妄見」:迷於妄境,不徹真理,或邊或邪或斷或常之見。有「正見」:般若之慧見,能通達事理之真相,不生滯礙迷惑,無所不見。凡夫不悟般若之理,不能降伏妄心,所具之知見,外不能離六塵,内不能離緣影,知見愈多而塵勞愈甚,終日為知見所迷,迷境薰妄心,妄心取妄境,總是心外取法,於自己本性上添障礙。修行者之所以不能通徹般若實相,因眛於法相,不悟法性,全為妄知妄見所惑也。法華經云:「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詳備註),此知見之真也。

5「不生」者:不生邪知見,深知般若之用,善能分辨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即知了悟本心,而是知,而是見,不生法相矣。若能真「不生知見」,能徹悟般若性體,了明涅槃生死,滌除一切玄覽,清靜心境,知見不生,則本源清靜心體,當圓明普照,故佛曰:我於菩提實無所得,恐有不信此理,故引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見,五語(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所言,印證真實不虛,故欲破迷生覺,超脫輪迴者,當實發性海中真知真見,而息外境之一切假知假見,則如來自性當現前。

6在無斷無滅第二十七分及不受不貪第二十八分,為顯中道之實義。「中」者獨一無二之法門,自性之體。「道」者率性之常道,自性之用也。主言:「不斷不常」。在威儀寂靜第二十九分,主言:「不去不來」。在一合理相第三十分,主言:「不一不異」。在本分主言:「不生不滅」,般若實相依此「八不」來顯是中道,是實相,為我佛之心傳。在中論疏云:「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也」。(方等者: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又平等,故方等即是大乘經之通名)。「定佛法之偏正,不得失之根源,迷者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者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今觀此語者,自知其中妙理不虛了。

7如果妄知妄見不生於一切法上,如本分所言:「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則因「不生法相」,不為法相所蔽,如此自性自然清靜,解繫脫纏而超生了死,歸根復命,往生涅槃之聖果自然實證了。本分主旨,發掘自性之固有,滅除本來之所無,充實性體,貫達體用,非但盡除一切妄相,即一切妄見亦當絕棄,棄之又棄,直至不留一絲一毫妄知見時,則般若實相之全體大用,至此才盡現無礙。

【須菩提,若人言:佛説: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説義不】。

1佛陀講到這裡,恐須菩提著於假知妄見,不能見性,故又以自己為例而發問曰:須菩提阿,若有一個人這樣説,佛既然能説出(曾經説過)有,我、人、眾生、壽者四見,那麼佛也有此四種妄見吧,須菩提啊,你認為這個人果然真知道我所説這四見的真正意義嗎?(此人真的聽得懂我要説什麼嗎?)。(以前都講四相,到這裡又轉一個方向,提出來的不是「相」,而是「見」。「相」就是現象。「見」是自己的思想、見解,是屬於思想領域)

2佛陀説:須菩提啊,如果有人説,佛曾經説過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麼須菩提你認為這個人到底知不知道,佛我在説什麼呢?(他這一段的意思,並不是釋迦佛説「有」我見,沒有「有」這個字,而是説,他釋迦佛曾經説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説:如果有人説佛我曾經説過有關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問題,那麼這個人知不知道佛我在説什麼?懂了佛所説的四見之佛法嗎?

3在持經功德第十五分,佛曾説: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説,不能達成正法的。在佛意上,為顯般若實相中,只有真知真見,並無妄知妄見之理(這是一般字義解説)。

4釋迦佛講到這裡,他告訴你,他前面講的四見他都沒有講,怎麼沒有講呢?他在整本金剛經,根本都沒有説過這幾個字,你千萬不要説,釋迦佛曾經説過: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問題,他講到這裡已經連這個問題都丟掉了。他是因為這個問題開始談金剛經,談到這裡連這個問題都丟掉,所以金剛經從開始談這個眾生著相(我、人、眾生、壽者相)的問題,一路破,一路談,談到最後連這個基本的問題也要丟掉,金剛經的精神才算完整,不然連這本金剛經就還得繼續談,還在談我、人、眾生、壽者這個問題,沒完沒了。

5「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自己不是矛盾嗎?到了最後連這個法都要丟掉。金剛經一開始(在大乘正宗第三分)就問:菩薩如何降伏其心?如何來度化眾生?而衍生了我、人、眾生、壽者的這些問題,這個問題,一路解答到須菩提懂到一切法的精義時,佛又告訴你:「沒有半個法」,沒有半個法再下來要怎麼辦呢?沒有半個法那你講這麼多要幹什麼?所以他勢必到最後走上這條路,就是連這一句話也要破掉。所以這就是從「法」到「非法」,第三十一分就是在破前面三十分,把前面破掉,他甚至連金剛經一起破掉才合理,不然金剛精的精神都沒有了,你一直講這個精神,結果你把這個精神建立起來,還是一個法,你還在執法相,這是不對的,你必須連這個法都把它丟掉,只留這個本體的精神,所以佛陀講,如果有人講:釋迦佛曾經説過這個我、人、眾生、壽者這四見的問題,你認為這個人到底懂不懂佛我在講什麼?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説義】。

1須菩提答曰:不是(不對)的,世尊,佛説四見,乃對凡夫之妄見而説,以法治人,並非佛自己亦有此四妄見,而佛性中並沒有此四妄見,故這些人不了解佛所説之真意義的。(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2這些人雖學佛法了,根本不了解,不懂(佛法的道理)佛在講金剛經的精神是什麼?釋迦佛根本沒有説過這個,我、人、眾生、壽者見的問題,在第三十分最後説:「一合相(佛性、如來藏)即是不可説,他怎麼可能説:我、人、眾生、壽者相,怎麼會「有」呢?這個「有」只是方便導引眾生,你不能拿了這個方便導引而執著進去,變成法執,變成我、人、眾生、壽者,而一直在這裡探討,錯了,他已經告訴你不可説,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眾生都以為是有,事實上他根本沒説有,所以在這裡他再度的給你破除掉,前面三十分都不存在了。所以他説:「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佛性)所説義」;這些人根本不明瞭佛乘大法,根本不明瞭什麼是佛性;「心形處滅,言語道盡」。

【何以故?世尊説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這是什麼理由?佛跟著説:你現在提出來一個假定的問題,問我: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道之見,這只是一個講話上的方便;假設有這麼一個見處,一個明心見性,見道之見,那也只是一個表達的方法而已,一個揭穿真義的名辭而已。實際上阿;明無可明處,見無可見處,所以叫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2這是什麼緣故(理由)呢?因為佛所説之四見,本為凡夫拔除病根而説的,因凡夫有此四見之病,為生死根本,佛是因病説病因,而此四妄見實是外來之妄見。佛性之中是沒有此四妄見的,然而凡夫既然有了妄見之後,就不得不立四妄見之權名以破之(揭穿真義的名辭而已),故此四妄見實為名相而已,「我見本非我見,佛説眾生有我見為生死根本」。(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3他説:世尊説我、人、眾生、壽者四見,即非我、人、眾生、壽者見,是名我、人、眾生、壽者見。「即非,是名」是為了明瞭相有、性空,這是説釋迦佛所説的這個問題,是在本體裡面悲憫於眾生,因緣於眾生而提出。(非我、人、眾生、壽者的這個「非」的意思,是只眾生不要誤會佛是站在對立相),他並不是站在對立之下所説的,而是在一合相,在本體當中所説,本體萬法具足,所以是有説、還是沒有説?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1佛陀又説:須菩提啊;你要注意啊,一個真正學佛乘大法,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者,因悟透了威儀寂靜妙理(如來真實義),通達般若實相,大徹大悟的人,於一切事理和物理上必能洞觀其理,不惑於境,發真知實見,行無上妙行,所以應除一切假知,而向如是處(般若實相菩提真心之所住處),求真知,去一切妄見,悟通三界之實智慧。由如是處(菩提真心之處)生實見,不住一切幻塵緣上之有漏妄法,信解寂靜佛性之無漏正法,如此以為知,則知無所蔽,如此以為見,見無所障,如此信解則道可入妙,若能這樣的生發自性上之真知實見,斷除外境上假知妄見,則不生法相,那麼法相内之四妄見,故亦隨之而滅盡(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2佛説:須菩提「發無上菩提心者」,那些老實修練,誓證佛果的。「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你想要誓證佛果,想要得到成就,對於一切的法,包括世間世出法,應「如是知」:要瞭解知道金剛經這些一層一層的道理;發真知。「如是見」:發實見,除去一切假知,而向如是處(般若實相之處)求真知,由如是處(菩提真心之處)生實見(所以有知見),「如是信解」:把知見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知無所蔽,見無所障,如此信解,則道可入妙。若能這樣的生發自性上之真知實見,斷除外境上之假知妄見時,你必須要了解到法的根本,「不生法相」:就是實相,就是法的根本,就是佛性,信解就是對佛性百分之百了解。

3學佛法的修行者,是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次序來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發慧悟道,真正的悟道了,解脫一切苦厄,但是解脫的最高層次(程度),仍是物質世間一切的束縛。當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煩惱,情感都解脫光了以後,還有個東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見,這個知與見仍要解脫,到最後要徹底的空,這才是「如是知、如是見」。

「4如是信解」:你理解了,也見到了這個道理,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出學佛參禪:全是迷信。所以要把知見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才是真理性的。學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人情)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5「不生法相」(我們自己的法相),為什麼説:不「生」法相,而不説;不「用」法相,不「住」法相,不「著」法相,不「落」法相呢,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這是有區別的。

6首先我們要瞭解什麼叫「法相」?一切的觀念、現象、由意識思想構成了一個形態。每一個人意識裡都有自己一個構想、幻想,想久了,變成牢不可破的一個典型,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蒂。這個意識思想境界裡的形態,在佛學名辭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一切思想觀念。

7「法相」:譬如大家認為大徹大悟了,悟了道,打起坐來,内外都清淨光明之中,像月亮、太陽一樣明亮,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識,已構成了一個形態,那是下意識構成的法相。一般人打坐、入定、什麼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識形態,是你造作了這個法相。乃至於説修到一切都空了,就是佛,空也是法相。又譬如説:悟道了以後,大概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深山古廟,孤伶伶的坐在那裡,就以為自己成佛了,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那是絕對的自我,下意識的意識形態有了一個自己成佛的法相。天堂是根據自己的心理形態構成的,誰能去證明呢?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識構成的法相。

8「不生法相」:佛在金剛經快要結束前,告訴須菩提,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佛説:你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而成佛,你應該這樣子知道,這樣子去看清楚,這樣子去相信、理解清楚,怎麼理解呢?一句話:「不生法相」;你心理不要造作一個東西,你下意識中不要生出一個佛的樣子。每個人心理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道,所理解清淨涅槃的境界,都各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出來的,是此心所生,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一切不要執著。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説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佛告訴須菩提:佛經所説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假知假見),那只是講話的方便,教育上的方法,等於過河的船,目的是讓你順利過河,已經過了河,就不要把船揹著走,要趕緊把船丟掉,走自己的路,這教育的方法,給它取名叫「法相」。

2佛經三藏十二部都學了,你越學的多,越被法相的繩子捆得緊,都著了法相,佛告訴我們,學佛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

3佛陀對須菩提説:須菩提啊,諸法之性本一,而諸法之相則異,其性永遠不變,其相則隨境而遷,故通達法性者為真知實見,而執住法相者,便是妄知妄見,所以所言法相者,此若在如來道上説來皆是妄想,並非是法本來之真空無相之法性妙相,只是權名之曰法相而已。

4佛曰:真如為性之體,般若為性之明,菩提為性之用,同儒曰:本善為性之體,良知為性之明,良能為性之用。(這是一般字義解釋)。

5佛告訴須菩提:一切法的存在,世間,世出,乃至於法界中所演變的存在,在佛性來講:這一切法相的存在,都不是他的本體「即非」,他的本體是自然而然,萬法圓通,萬德莊嚴,而不是在表相上為法所局限,而執著於這個相,而現種種相來度化眾生,這才是佛性的法相,權名「是名」法相而已:真知真見。

結論:

1九霄號唳響無痕,泣血杜鵑落盡魂,譜到獅弦聲斷續,為誰辛苦唱荒村。

2「九霄號唳響無痕」:就是説;佛陀的説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鶴,叫聲響徹雲霄,要叫醒這世上所有人的迷夢,但是我們人有沒有被他叫醒呢?世上許多人是叫不醒的,想一想有夠傷心。結果千里迢迢去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變成杜鵑鳥一樣。

「3泣血杜鵑落盡魂」:我們後世學佛修道的人,都是杜鵑(喻杜鵑窩一樣),拋家棄子,專心學佛,到最後連道(佛)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只怪自己沒遇到明師,沒有遇到佛,沒有得到法,其實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4譜到獅弦聲斷續」:金剛經等於獅子之弦,用獅子身上的筋作弦的琴,它發出的琴聲,百獸聽到,都會頭痛,在嚴重一點‧百獸聽到琴聲,腦子都裂了,因為獅子是百獸之王。佛説的法是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佛法,直截了當,全部都告訴我們了,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琴譜彈到獅子知弦,這個琴的聲音,彈的是金剛經也好,法華經也好,華嚴經也好,斷斷續續都彈給我們聽,我們還是聽不懂。

5「為誰辛苦唱荒村」:這是對釋迦牟尼佛幽默一下。他講到三十一分了,金剛經快講完了,有誰聽得懂他講的佛法呢?為誰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沒用,因為知音難遇啊,永遠不懂啊。

6我們再回頭來看,金剛經最開始,第一個重點三個字:「善護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善護念。護什麼念?「無所住」,怎麼無所住,很簡單:「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樣修呢?也跟我們一樣,也是要吃飯、穿衣、睡覺。飯吃飽了,洗腳、打坐,就是那麼平凡的,沒什麼有頭上放光啦,六種神通啦,佛法無邊啦,吃飯、穿衣、敷座而坐,就是那麼簡單的修法,修六度波羅密(詳法會因由第一分:修六度波羅密),超簡單,就是平凡裡頭的真實,平凡裡頭的超脫。(修道在生活中),

7平常就是道,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

8我見本非我見,佛説眾生有我見,為生死根本,即非是名:是為了明了相有性空,相非性有。

9在莊嚴淨土第十分,「莊嚴淨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心若清淨,則你即是佛心,莊嚴佛土是自心,自己佛興之莊嚴,非外在色相莊嚴,權名莊嚴(破著色相莊嚴,而重佛性之莊嚴)。

10在如法受持第十三分,「佛説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佛説:我告訴你的所有智慧的法,都還在一個法的「相裡面」(即非波羅密)。什麼才是真正的,用你本身佛性的智慧可以到達呢?就是把一切法相都去除掉,用你的佛性,本自具足的一切智慧來到達,所以「是名般若波羅密」(破外在的智慧相)。

11在離相寂滅第十四分,「如來説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如來説第一」:第一就是佛性,超越文字,以一切實證來印證。佛性不可思議,到達彼岸,實證成就。「即非第一波羅密」:依佛性來;「佛性的根本」文字絕不能代表佛性,今天所講的佛性,你未實證以前,都是概念、指標,當你實證進去以後,變成真實的至理。「是名第一波羅密」:在佛性來講,最無上法的修行,就是沒有任何法的念頭存在,到了這個層次(境界)由你的佛性取代一切,這才是最高的成就,就是「諸法空相」(般若心經所言)(破相滅法滅執)。

12在究竟無我第十七分,「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一切的妙法皆是佛法,不要以為實有一切法,在勝義畢竟空中,是一切法絕無自性的,所以即非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它的存在並不是佛性一個方便運用,應眾生種種根器而顯現的「是故名一切法」,因這一切的法,乃至於你把所有的法都集合起來,你還是找不到佛性的。所有的法只是讓你瞭解以後,知道有佛性而已。所以「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他告訴了很多的法,這些法都會變成法執,都要把它丟掉,一直到都沒有了,到最後剩下佛性的顯現,佛性取代了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了。(破執法相著法相)。「如來説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在如來(佛性)裡面而講「人身長大」就是「法性」的意思。「即非大身,是名大身」:無形大身並不是任何一個東西可以來形容的,因為「法性」無形,「是名大身」:這才是真正的大身,因為「法性」可變萬相,含蓋虛空一切的無量相。(識透真假)。「如來説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就佛性來講;所謂成就佛性的淨土,並沒有任何對立的眾生,外界眾生都是跟你一體的,所以你的成就,你在修行中間所度化的一切眾生,實際上都是你本體中的一份,當你能夠明白到此,並以此為修行法則時,你就真正是在成就自己佛性上的淨土,並不是説,我現在度你,以後你會成為我的法眷屬。(破度眾生相)。

13在一體同觀第十八分,「如來説諸心,即為非心,是名為心」:在佛性而言,無量的眾生,無量的念頭,皆為非心(不是真心),當你能夠明白了這一點的時候,你才能夠真正明白什麼是佛性。「是名為心」:你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的去體會到什麼是佛性。(破此心念頭,非彼心念頭)。

14在離色離相第二十分,「如來説具足色相,即非具足色相,是名具足色相」:在佛性而言,因為佛性無形,才可變萬相,所以叫做真正的「具足色身」。而色身乃血肉之軀,是四大假合,有生有滅,雖云具足色身,其實其非真正的具足,故權名之曰:具足色身。(離色身之妙理)。「如來説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具足」:在佛性而言,沒有任何一個相,能夠來代表本體(即非具足),能夠代表本體,這才是真正的佛性「是名諸相具足」(離色離相,方可見如來)。

15在化無所化第二十五分,「凡夫者,如來説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凡夫在佛性而言,也是在他的「體」裡面,在一合相中,而「凡夫」本來是差別相,「即非凡夫」:是未開悟見性之前權名之曰:凡夫而已。(破聖凡之分別心)。

16在一合理相第三十分,「佛説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佛陀説整個法界的眾生,並不是個個差別相存在的眾生,是在一合相裡面的眾生,也是法界性,也是法性,佛性權名不一樣而已。「如來説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在佛性來講這個「一合相」是針對眾生的「差別相」的念頭,而告訴你一合相的理法,但是「真正的一合相」是圓融了眾生的差別相,兩者合而為一的一合相,才是真正的一合相(法界)。(破非一非異為一合相)。     

法達請問六祖佛的知見:

開佛知見:想辦法開導眾生,使眾生徹了般若實相,真知真見;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示佛知見:啟示眾生自性自度,徹了般若實相,真知真見;找回自性佛。

悟佛知見:令眾生開悟,徹了般若實相,真知真見:發心成佛。

入佛知見:令眾生深造自得,徹了般若實相,真知真見:誓證佛果。

這開、示、悟、入,所開、所示、所悟、所入的是什麼?是佛的知見,也是覺悟的知見,這佛(覺悟)的知見,咱人本來就已具足,經典上稱之為:覺心、自性、佛性、如來藏、正法眼藏、有時也稱為菩提或般若。   接著進入應化非真第三十二分:如來真實義。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