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24 金剛經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福徳資糧與智慧資糧)

廖益達

 1福智就是福報與智慧,就是説: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須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學名詞,就是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2上一品佛説:「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説;要想悟道,不要隨便打個坐,誦個經,研究個公案,拜拜菩薩,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須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行。諸惡莫作是消極的,眾善奉行是積極的,要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達到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最後,佛以般若本體來解說:「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説:你作了一件善事而不執著,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道(不要遇到道親就吹牛,説度多少眾,開設多少佛堂),利人、救世,修辦道,度人成全,修一切善法,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然,是本份的事。詳本分:

3福有世間出世福  智分世間出世智  無漏福般若智慧  比較法施勝財施

4「世間福」:從布施善業因緣而來,有何種因緣,即有何種福報,此謂之有為善,得有為善福,福盡還須墜落。「出世間福」:從觀照般若而來,修一切善法,能深入般若,即得何等解脫自在,此謂之無盡福,福無盡亦無墜落。「世間智」:對於世間法一切明了,明白了事理,而不捨塵相,還是被事所障之凡夫。「出世間智」:可了一切出世法,明空離相,通達萬法,非但事障皆無,理障亦除,達此智者,即是超出三界之聖賢也。「世間福」:乃從世間智而來,凡以得福報為期望,如修橋補路,施米,施衣之善行,因其不能徹見真空,乃住於世間之樂相為樂,是有漏善法,「出世間福」;乃從出世間智而來,修一切善法,更能了達真空無相之理,人我兩忘,並能觀照般若監自本性之正法,是無漏淨法。

5「福智者」:即福德與智慧,在涅槃經中經文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莊嚴(修習般若正知見,淨盡無明,稱之)。二者福德莊嚴(修六度萬行,行一切善法稱之)。

6「福智無比」:指修大乘般若正法之福德,便是無漏福德,(因其無漏無盡),因其圓妙智慧,能離一切相,破一切障,除一切妄,智無盡,福亦無盡,故云「無比」,清淨福,無漏智,非世間福,有漏智所能比擬,因此福智能超越一切善法,故言「福智無比」。

7在上分佛陀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一切善法實是自性之直生,非外加的。本分佛重視真正善法之道,依福慧相較之方法,將此般若波羅密(一切福智之母),乃至四句偈(一切善法之元素)等尊貴性,則無上菩提之般若正法,益顯得是福智無比之最上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1佛告訴須菩提:假使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大的山,稱它為須彌山,其他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個像這樣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須彌(三千大千),「如是等七寶聚」,這個「等」是作比喻,等於須彌山那麼大的財富,七寶、珍珠、瑪瑙、鑽石‧‧‧集合起來布施(譬喻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當然這個人的福報很大。

2佛陀曰:須菩提啊,須彌山可說是世界眾山之王,然而一世界中只有一座須彌山,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之須彌山,統皆聚集一齊,如果有人設,或以七寶聚成山,如是三千大千須彌山等數之多,來行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盡嗎?執相貪求利益,布施金銀珠寶身外之寶,得世間福,受享有盡時,終是有漏之因,而無解脫之理(暗示:世人那有可能拿三千大千世界堆積須彌山高之七寶來行布施:財施不如持經法施為勝)。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頌,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強調法施的重要性)

1以「此」般若波羅密經,「此」(是專指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因為波羅密的經典很多,有大般若波羅密、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這個波羅密,那個波羅密,走的路線不同,都是講智慧成就)。

2真教化的功德,佛説:不要説全部金剛經,只要四句偈做到「受持、讀誦」懂了這個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脫煩惱,那麼這個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説須彌山那麼多的財富來布施,更大,前面是財布施有形的,比不上這個法布施無形的。中國文化的觀點,就是教育的功勞,教化就是法布施。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數都算不清,説誇張一點用電腦也算不清。

3再來經文說:你如果瞭解到,假設有人「若人以此般若波羅密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即使一小段,幾句經文等)「受」:這個智慧對於佛性完全了解這經文裡面真實義而誠心接受。「持」:持久之的意思,就是懂得了如來真實義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讀誦,為他人演說」:口誦其文,心解其義,不僅深解般若經義且能為人演說經義的意思,而達斷惑証真境界。功德就大得難以想像了,「於前福德」(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等七寶聚持用布施之福德)百分不及其一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其中福德很大無限大(前面七寶聚布施也不及),所以算數就沒辦法算,以及用其他譬喻(妙行無住分第四之無邊際之虛空一樣,不可度量的)所不能及的。這也是佛陀為什麼要千二百大比丘及後末世善男信女讀誦每段經文,即可增長福報,才可繼續受持讀誦般若金剛經的原因(參考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4佛陀是一位非常細心,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持經說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在……。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續誦此經,所有功德,我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就是說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恐怕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陀說,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讀誦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5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中,首先拿布施七寶得福德來比較。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三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天文學家說的「銀河星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別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回答說:「很大的,世尊」。佛陀又說:「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並且只拿了一小段,甚至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已。(怪不得現今凡人過身,家人請誦經師來誦金剛經,助功德……。)

6在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中,佛說:「如果我們有恆河那麼多的恆河,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拿了裝滿了這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布施,你說福德大不大?須菩提回答說:「那真是大得無可倫比了。」可是佛陀又說:「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各位聽到這裡不要懷疑不信。

7在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佛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法施),其福甚多(勝過身命布施)。

8在持經功德分第十五中,佛又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中午,晚上,以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布施,如此不斷地布施了八千萬億劫(劫:梵文,翻譯成中文即是長時期,一個宇宙的成住壞空就是一個劫。),而他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功德更多,更何況他信了之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為他人解說,所以佛陀做了一個結論:「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義,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限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9在能淨業障分第十六中,佛又說: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的,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沒有漏失過,照理來說他供養那麼多的佛,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了。可是佛又說:他供養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各位聽到這裏,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陀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良機。

10所以佛在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中,非常的殷切的說: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証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在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

結論:

1這一品就是佛陀重視文化教育的力量的重要(教化的功德),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都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簡稱: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壽命的觀念,屬於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亦即一切眾生想修至菩薩成佛,必須要有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現今白陽道場,各種研究班次研討真理,也是提昇智慧資糧,又三施並行,修辦道,度人成全是修福德資糧,切記福慧雙修是很重要的)。

2永嘉証道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幸得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故以有相布施,如供飯給人吃,使他身體受益為福報,渡他得道修道成正果,為福德性。

3以三千大千世界之所有須彌山相等量之七寶,來行布施時,其福德大固然大,雖行百分亦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又雖行至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至大至廣來譬喻也所不能及時,亦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因沒有觀照本體,未能直發菩提心,故其福德仍不能勝過持經功德。

4供養恒河沙諸佛,施寶滿三千界,捨身如微塵數,種種福德不及持經一念悟無生理,息希望心,遠離生死,顛倒知見,即到波羅密彼岸永脫三塗,証無餘涅槃。

5本分云:福智無比者,是出世間之種智,所謂清淨福無漏智,非復從前的世間福,有漏智,所能比擬也,又布施本是菩薩六度萬行法之一,亦為大乘教旨之所當行,但要依般若體生妙智慧以行布施,並三輪體空,此即無漏福無為法,達此清淨福無漏智,功德不可思識,方算為福德無比。接著進入化無所化第二十五分(有教無類:教化功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