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14 金剛經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修無生法忍)    

廖益達

 佛法中提到聲聞道是修四諦法,緣覺道是修十二因緣法,大乘菩薩道是修六波羅密。六波羅密中的忍辱,就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如何忍,忍順境、忍逆境。要離相:離一切幻相,世間一切相皆是虛妄,凡夫不知如此,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虛妄相所惑,佛性為外塵相所迷蔽,因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長劫六道輪迴之苦,故須離相。寂滅者:初伏外塵,次淨内根,根塵雙脫,再破人我及法我,俱空不生,萬緣皆空,一相無相,生滅滅己,滅佛性所污染,詳本分:

 離諸幻相悟實相  相有四相勿執取  寂然不動萬緣空  滅盡自性之所無

 離相者,離一切幻相也。世間一切相皆是虛妄,凡夫不知此,所以執著取捨,處處為虛妄相所惑,真性為外塵相所遮蔽,因起惑而造業,因造業而受長劫輪迴之苦,故須離相,老子曰:「致虛極」。

 寂滅者,初伏外塵,次淨內根,根塵雙脫,再破人我及法我,俱空不生,空無所空,一相無相,萬緣皆空,生滅滅己,滅自性之所無,寂滅現前矣,老子曰:「守靜篤」。

 佛陀在本分繼續演說法要,必須離相寂滅,才能証真如實理聞經解義,獨悟實相。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1須菩提(在金剛法會上)聆聽佛陀說經至此,自己心中已是深悟理趣,就感覺到聽此經已晚為恨(自心中大悟得無相之理:悟得佛性。)經義(是經無上正等正覺在身中玄關竅這個地方)旨趣(透徹了佛性本來不染,不生不滅,光明圓滿),現在尋到(佛性)本體歡喜而涕淚悲泣(流下眼淚哭泣起來)(無始劫來他這個佛性不會妥善去用,而偏用、逆用,弄到業去了,結果自己在身、語、意上造了很多業,而覺得慚愧,起懺悔心,所以他哀痛而涕淚悲泣。)

2深解義趣: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佛講的話,真正悟到了道。

義:解悟到佛法,修證至高無上的道理。

趣:已經達到這個境界了。  義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3深解義趣、涕淚悲泣:人所追求的、始終沒有追求到、忽然追求到了,會哭出來,這個哭是無上的歡喜,也是一種悲心的流露。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1須菩提恭敬的預了一個禮而對佛讚嘆說:舉世少有者,世尊。(須菩提一邊哭、一邊講:偉大、了不起的佛啊;)

 2希有世尊:在善現啟請分第二是讚嘆佛在日常起居坐臥之間,指示般若妙用(開悟前之驚異)。本分是感激(入証法明心見性之感激)佛指示般若妙用如入九重(登堂入室)。

 【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我師父所説這個佛性本體這樣高深的般若道理:般若智慧的解脫,智慧的成就、深奧的經典(講這個佛性本體),(以前沒有進入法性:未開悟)。我從以前到現在所有的神通「所得慧眼」,(須菩提是佛十大弟子有名的解空第一),雖然一聞千悟(卻是未曾聽得如此深奧、這樣深刻究竟的經典),還是沒辦法聽清楚,沒辦法看清楚,沒辦法了解,也沒有辦法把它實証出來「未曾得聞」,一直到今天佛陀講出來「如是之經」,才心有所感,信解受持(表示佛說般若無上法之真實價值了)。

 【世尊,若復有人,1得聞是經,2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解說前段)。

 1假設有一個人聽到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聽到佛説出自己如何以智慧來自度成佛的法門。

 2這八個字是這一品的中心、千萬記住,是後世眾生、要想成佛的必經之路、必要法門。達到深解義趣、著手修持,達到清淨的究竟、實相般若:道、佛、明心見性。(接著解釋什麼叫實相)

 3須菩提又曰:世尊啊:我既聞此「經」般若妙法之後,於自性清淨中已悟我本來如來之實相,和內中不可言說之妙旨,當然已深解了,「設若(復)再有人」末後世之善男信女「得聞是經」聽到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發一念篤信的心,了解到佛乘大法裏面對於佛性一切具足深刻了解(累世有這個福慧得明師一指:得道)。「信心清淨」信心、完全了解無上法、沒有疑惑,並「致虛極,守靜篤」,百分之百信任佛性。生真實不虛之相「即生實相」皈依自性、實相的佛性,自然而然的顯現。「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就可以知道這個人証道,出法身,並且荷擔如來聖業(今之一貫道道場,得道後,對道之努力打拼,修辦道渡人成全,邁入賢關聖域,永証理界佛境)。成就諸佛第一希有功德。接著解釋什麼是實相‧‧‧。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講佛性)

 1所謂「實相」:就是一切無相,在無相的這個成就中,佛給它一個名稱叫:如來實相(佛性)

2須菩提接著說:世尊,究竟這個般若實相是什麼?「是實相」)佛性這個實相。「即是非相」不是任何的相、形象,來形容它,及言詞所能說明表達的。「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所以說這個「佛性」,就是「實相」的意思。佛性是空中妙有,不生不滅,具足一切萬法的。所以我師父説,名之謂實相而已。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1須菩提再曰:世尊啊,「我現在得聞此經」我今已開悟、且我修到這個程度,「信受奉行」:已經開始住於自性佛位,已經入於法性了,我自己沒有困難「不足為難」,我此後的修行一點問題都沒有,直到成佛,菩提心永不退轉。(須菩提在這裏向佛一個保証,他在修行菩薩大道之上,不會是偏路,也不會走小乘,大乘,菩薩乘,不會退轉,所走的一定是佛乘大道(成佛)之路。)

 2信:把佛經所有教理信得過了。 淨信:把佛經所有各種義理相信了,以後悟道、修行證果。

淨信很難啊:它不是正信、而是乾淨空靈、什麼妄念都沒有了,以已經真正到了「無所住了」。

 3解:解悟到佛經的各種義理。

 4受持:悟道以後修行,修行以後證果(教理行果:信、解、行、證)。

  信解受持:經典這麼多,成佛作祖就這一指點,這麼簡單,當然大家不相信,就好像我們現在一樣,你度他來求道,一點就能超生了死,有很多人不相信,那有這麼簡單,你向他解釋,六萬多年的冤愆,從現在開始行功了愿,培德,一筆鉤消,他不相信。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解釋第一希有)。

 1若當來世後五百歲,濁世末法的時候,離開我師父已遠的苦海茫茫的眾生,聽聞此經,有信解受持者,則此人真為明了自性第一等的人。實在不容易。

 2佛在世、佛涅槃以後有弟子在:正法住世。

 3五百年以後有經典、佛像:像法時代。

 4以後是末法時代,尾巴、尾聲啦,真正佛法的修持、快到末了、到尾聲了。(彌勒真經:紅陽了道回家去,轉到白陽彌勒尊)。

 5「若當來世,後五百歲」,若至未來世佛成道之後五百歲時代,正法轉變成濁世末法的時候。大集經云:「五五百年」,即二千五百年後(佛滅後),分五期∣解脫堅固期五百年。禪定堅固期五百年。多聞堅固期五百年,塔寺堅固期五百年,鬥諍堅固期五百年。正信希有分第六,佛曾提起「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今日大道普渡之預言)有持戒修福者(清口修道),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得道)後,道心永不退轉,對道努力打拼,視渡人為己任」。(其有眾生)來世眾生「得聞是經」(得明師一指之無字真經)有人能夠在金剛經裏面「信解受持」了解到佛乘大法,而且深信不疑(道真、理真、天命真),如是照實修行、修辦道、渡人成全「是人則為第一希有」,那這個人一定依佛乘大法可以証道。了不起、不為自己、而利益一切眾生,慈悲喜捨無相布施,定能超凡入聖。

 6誠如佛陀所囑咐:在佛陀歸後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彌勒祖師當乘愿,應運在人間將諸佛如來,經無量歲月,所証得無上妙道,廣為人說,且發揚光大,求了道的道親,何其萬幸,均已實際親聆,且受師尊、師母請示彌勒古佛慈命所演說的無上妙道,性理真傳,而成為道的傳人。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1這是什麼緣故?在佛與大弟子們都不在世的時代,有人研究這個經典,這個人已修到四相皆離的境界。

 2我相:這個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是假我、所以此身非真我,不要認假為真,我都尚且非我,那裏還有你我他。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都沒有了。咱人最著相,除了我相外、就是壽者相,希望多活幾年,但是生命留得住嗎?不是你要留就能夠留,它本身留不住的。

 3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此人,頓悟真空,必無我人等四相)因為歸依自性以後,你的佛性慢慢的自然顯現,佛性俱足的一切修行是怎樣的次第?眾生一開始修行,從福慧因緣,是你的「過去世」,你有這個因緣能夠得聞佛乘大法(得道),再來修佛乘大法(修道),以後都是「現在世」的決定(將來的成道之成就)。在現世中,你的世俗心遠大於你的修道心(重凡輕聖),這時需要很大的定力來突破它。等到你的定力超越過來後,你的世俗心跟修道心是相等的,到了入法性後,你的修道心已遠遠大於你的世俗心,到最後,你住於自性佛位,你就沒有世俗心了,你的修道心,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你的世谷心(重聖輕凡),你就無我、人、眾生這三者(聖業凡業俗孰重),那壽者的突破就是再往下一直修,修到成佛。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即是非相】。

 1這是什麼理由?這個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是假我、所以此身非真我、是非相:假相,不要認假為真(識透真我)。我都尚且非我、那裡還有你我他,推而廣之、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非相。

 2所以者何,能離四相,此人必悟非相,達到人我兩忘,(他就再一次的把說明再說明)我相(現在看得到的我相),即是非相(不是實相之相:非相。)。(凡所有相,即非全真之面目)。我,人,眾生,壽者相(是獨立相,差別相),即是非相(指一合相)。對佛性大法有所了解,而且百分之百信任自性佛位,完全沒有疑惑,知道佛性具足一切以後,對我,人,眾生,壽者的差別相就消失掉了。四相,就是對立。非相就是沒有對立:一合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1這又是什麼緣故?若是(離一切諸相)其心空寂,達到覺地,與佛並駕齊驅,就得名謂之佛。

 如何見佛?「信心清淨」、「能生實相」的境界,就是離一切相、離開了一切相就是佛。

你離開一切所有的對立,也就是一切都在一合相裏。(即名諸佛)諸佛就是佛性的意思,跟整個法界的一切都在一合相裏面,這個就是佛性。總之,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實在包括了人生的一切,而這一切都是虛妄的,不實的,我們都沈醉在這四相中,跳不出來,把它認為實有,執著不放,一切煩惱苦痛都由此而生,一切無明流轉也由此而起,所以佛陀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又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又說:「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則名諸佛」。可見得這,我,人,眾生,壽者不僅重要,是學菩薩道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必經之修行途徑,非將四相破除,不得圓成佛道(行無相布施)。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1佛陀告訴須菩提:汝所言,深合佛理,後果有人得聞般若妙法,「不驚」(無疑心)、「不怖」(無懼心)「、不畏」(無退心),當之這種人,是很少有的。

 2佛説:是的就是這樣、你講的很好、就是這樣,你講的很對(善契佛心),未來世的眾生,有人聽到金剛經的道理。沒有被嚇住(驚是嚇住了),怖是精神恐慌,畏是時間更長了、不停的害怕。慧力不夠、功德做的功力不夠,就有驚、怖、畏的現象。能夠繼續在一貫道場修辦道、渡人成全,佛説:這個人真是非常希有,幾乎不可能,如果可能,此人將來必能超凡入聖。

 3佛印可須菩薩所解釋,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如是,給他印証他剛剛講的那段心得心法是對的。

 4(若後有人)假設佛滅後後代若再有人。(得聞是經)在須菩提言是傳心法秘徑,般若妙法。現今之能超生了死之聖道。

 5不驚,不駭其言之過,智者不惑,實信不疑:生信心。

  不怖,不恐真道之高,仁者不憂,不恐不怯:至誠心。

  不畏,不怯其行之難,勇者不懼,精進不息:力行心。

 6今天無論你是修行人或佛法者,聽聞空中妙有之佛乘大法,不會覺得懷疑,害怕,不信,這種人是非常非常難得。不僅是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時代是這個樣子。現今一貫道道場,求道真修實練能超生了死,相信嗎?

 7(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你要知道這種人,實是甚為希有的。不為利益自己、而利益眾生,實是希有的人。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信,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1假使有人,「得聞是經」,求道得道聞無上法,菩提心清淨,道心不退轉,真修實練,修辦道渡人成全,那這種人將來的成就及功德果報是第一希有。

2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恐怖、退轉,如此之人甚為希有(現今一貫道場,得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1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呀;就是因為我所説的第一波羅密,原以諸經皆從此出來,用妙智慧到彼岸也,豈果有彼岸之可執著,也不夠特名第一波羅密而已。

 2金剛經的特點是使我們知道「無住、無相、無願」,第一波羅密是大智慧成就,大徹大悟成佛,也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本來無住、本來無相、本來無願,因此説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

 3這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呀;我再告訴你。破相滅法:佛說般若波羅密,用妙智慧,參悟修道,能到達彼岸。(即非)皆明不可執著,(般若波羅密)不是用唸(即非)就能到達彼岸。完全由住降處生妙覺本性,非由外求來的。(是名)乃示不可執無。(般若波羅密)權名而已(是名),妙覺本性,無形無相,有什麼文字呢?

 4破相滅法執之法(如來說第一波羅密):依六度萬行第一是布施波羅密,這是層次是「名相」。(如來說第一)第一是佛性,超越文字,以一切實証來印証。用佛性不可思議的妙智慧真修實練,到達清淨快樂的彼岸,實証成就。(即非第一波羅密):依佛性來講「佛性的本體」,文字絕不能代表佛性。今天所講之佛性,你未實証以前,都是概念、指標。當你實証進去後,變成真實的至理。(是名第一波羅):在佛性來講,最無上法的修行就是沒有任何法的念頭存在。到了這個層次,由你的佛性取代一切,這才是最高最高的成就。最高的時候,是「諸法空相」,並非什麼法都沒有,沒有任何法時,你的佛性來決定你一切言語行止,你的的行、住、坐、臥一切準則等,都在自性佛位中,這才是最高的成就,也就是「諸法空相」並非什麼法都沒有。佛陀接著講修無生法忍的心歷路程。

 【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譬喻)

 1佛又曰:須菩提乎;凡辱境之來,恬然處之,不因忿怒亂我般若,心如太虛,即到覺地,這就是忍辱波羅密也。但真空本來無相,外不見其辱、内不見其忍,渾然兩忘,所以如來我曰:非忍辱波羅密,是特名忍辱波羅密而已。

 2在佛法來講: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

  忍有:眾生忍,生忍,力忍,緣忍(因緣果報),關忍,慈忍,法忍(切斷一切萬緣),無生法忍。

 3佛陀已將第一般若波羅密:目標,還我本來面目。即非第一波羅密:去實踐、實証。是名第一波羅密:目的地、証道。之真理全部說出,然在實修方面:尤必當以忍辱為入手。

 4須菩提啊:「忍辱波羅密」:六度波羅密中,以智慧為最難得(智慧不悟不能洞見四相之非),忍辱最難行(忍辱不行,不能遠離四相之障),忍辱到彼岸。凡遭受橫逆,悔辱與痛苦,內生不生恚恨,忍辱又分強迫忍辱,勉強忍辱。若為人「輕賤,忍辱」,不起怨恨心,瞋怒心,報復心,避免助長惡因緣。「如來說即非忍辱波羅密」:有「明理忍辱」:明白了因緣,果報關係之道理,而後知道要忍辱,若不忍辱會造惡因緣。「法忍」:修這個身,語,意,達到無我,人,眾生,壽者。一切有言說之忍辱,在佛性來說,已非真正的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權名之曰:忍辱波羅密。既得智慧,復行忍辱則布施,持戒,精進,禪定四波羅密,始能推行無礙。「無相忍辱」,佛說:他前世被歌利王截割身體時……。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1這又是什麼緣故呢?佛陀修忍辱波羅密心歷路程,引証前五百年為歌利王裁割身體時(眼睛、鼻子、耳朵、兩手、兩足都一一的被歌利王割下,為了渡眾生行慈悲心)(詳看佛家公案)之一段事蹟。如我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體的時候,心如太虛、不起四相。而所以能如此者,就是當初節節分ㄕ的時候,可以説忍辱到極點矣。這個時候、若起四相、定起怨心、不能忘恨、必成苦果、還能説修忍辱麼?(修無生法忍)。

 2佛告訴我們這一段不是假想,沒有覺得這個生命是屬於我的。是一個實際的修持,「無人相、無我相」是智慧的解脫。像佛説身體被人家殘害,而只有慈悲心、不動嗔念、到達忍受沒有痛苦的境界,這是理的境界、智慧的成就。

 3掃相:(無我相):不生色身被截割之怨恨心,色身是假,有一天會壞,讓你割吧。(無人相):無你以惡行對我之念。(無眾生相):無瞋恨,忿怒之相,不想結業緣結苦果。(無壽者相):無求生怕死之念。是一個實際的忍辱修行(從無我渡眾生的修行中慢慢累積我的福慧,莊嚴我的佛果)。

 4大乘菩薩之精神:不為自利而忍辱,因大忍辱行乃可證達彼岸。

 5度惡而忍辱:度歌利王同發善心,同到彼岸。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1須菩提啊:我再告訴你,我現在又想起了過去的前五百年修到作忍辱仙人之行的時候(詳看佛家公案)……。在這個前世,就無四相之果,由歷劫修行頓悟真空,可知吾人所修者,誠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可知忍辱波羅密,實為修行者之先務所急。首要破其嗔心,方離四相。四相皆空,得成忍行(無生法忍)。

 2佛説:那一生的修行、專作忍辱功夫,的確達到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3佛陀說:就算你修到阿羅漢,你的業力清淨,但習氣未斷,一個修行人的習氣要斷,要由初地菩薩修到圓証,再修二地,甚至要修到法身取代肉身的這種成就才是三地菩薩(肉身法身合一)。

 4布施初地,持戒二地,忍辱三地,精進四地,禪定五地,智慧六地,方便度七地,願度八地,力度九地,智度十地。習氣把它斷光應該是在三地的時候。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1佛又説:因為這個緣故,菩薩欲成道,當空其心。離一切形跡,方能發無上的菩提心。不應起於色的念頭,不應起於聲、香、味、觸、法的念頭。應生無所住心,此心才能圓通無礙,純真無欲,一切不受繫縛。若於六塵上有一住著,便不能解脫其住心,即非菩薩之住處。

 2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乘菩薩修大乘的路,應離一切相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

 3色:物質主觀。 聲香味觸法:精神客觀。

 4應生無所住心:先天原來的真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種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就會走入魔道了。

 5若心有住則為非住:觀心法門。

 6這又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啊!要修出你的成就,你如要修到菩薩境界,而你在心裏及生裏上應做到什麼呢!

 第一,在心裏上,「應離一切相」,就是跟任何相,對立相要離開,做到一合相(整合),要在一合相裏而發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菩提心,也就是你一切修行都為十方眾生而修,愈修愈大,最後終究成佛。不要為自己修行,越修越小,最後變成小毛毛蟲。那麼在生理上應怎麼樣呢?

 第二,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產生的變化,不要有法執。「生心」就是執著,法執。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變化,不應該去執著,意即在修行路途上六根對六塵不去執著。

 第三:「應生無所住心」,應該再生起來是什麼心?是能夠捨掉一切障礙,一切法執的的這個心,所以(無所住心)就是捨離心,能夠捨離就是精進,心能精進就是圓覺心。

 第四:「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你的心只要有任何一點點執著,都是錯的,都是魔礙,都不會精進。(佛説觀心法門,對一切法都不起執著,才能幫助完成六波羅密的修行)。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1所以佛我説:菩薩心,本來虛而明,若住於色,就不能覺。我所説「不應住色布施」,正為此也。

 2所以佛在佛乘大法裏面教導眾生修成菩薩,就是告訴他不要執著於任何的身心上面的變化與成就。以及對外法界的一切及這個相也不應執著(在妙行無住分第四,佛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法蒂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就是一切受、身、心、物理或環境的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1佛又説:須菩提啊;菩薩以不住此的覺心,發心廣大,非僅為己,是為有益於一切眾生。應如此去行無相布施。

2佛再三的告訴須菩提: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有所作為,一切一切的作為、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來作利益眾生的布施。(行無相布施)

 3發愿迴向文:愿消三世之煩惱,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愿將此經的功德,普愿迴向三界十方所有一切佛,暨三界十方一切冤親債主,普愿皆證得無上佛道。

 5佛再告訴須菩提:一個修行菩薩境界者,應該跟十方三世法界眾生做一合相。在平等,本體(佛性),一合相裏面來做布施,住於自性佛位來做布施,才是菩薩布施。亦即體大,一合相,平等,圓覺四者是同一的。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1「如來我説的一切諸相」,原是指點諸菩薩解脫而已。其實本體全空,皆是非相(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又説的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度而已。其實妄心自離,若見本性,也就不是眾生了。(迷者眾生,覺悟者佛)。

2「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如來)就是法性、佛性,在法性、佛性來說(一切諸相)乃是幻化(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痴),於我真性中本來何有,故曰(非相)。諸相以「有」為相。實相以「空」為相,空相是非相,體此非相之理,才能離諸妄相。(佛説離一切名相)。

 3「一切眾生」塵界之迷體,對待法、權名眾生,眾生實體皆有佛性,如能離妄心,覺醒即佛故曰(非眾生)。清靜經云: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佛説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4一切諸相(眾生)是什麼呢?你把「一切」「諸相」「眾生」拆開來看待,變成有差別相,你把「一切」涵蓋,一切諸相(眾生)做一合相,所有的相(眾生)圓融在裏面,事實上合之為眾生都有佛心,佛性,根本,本體都在淨土中。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1佛又説:須菩提啊;如來我所説的般若波羅密,是無上的菩提,了悟本性。真而不妄(真語者:佛法是真實的)、實而不虛(實語者:佛説法説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的話)、如而合理(如語者:如同般若實相,生命的本來畢竟清淨,別無言語可説,佛説法四十九年,一個字都沒有説,不可説、不可説、如語者)、不欺人(不誑語者:不打誑語)、不二説(不異語者:沒有説過兩樣的話)。

 2佛恐眾生不相信,產生懷疑心,以五語來証實:

  真語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迷者眾生,覺悟者佛。今之道真,理真,天命真。

  實語者:眾生造惡業定受苦報,得道後真修實練可超生了死。

  如語者:眾生修善法,定有樂報。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如如不動是佛性。

  不誑語者:般若波羅密法,出生三世佛,道成天上,名留人間,不誑,不詐。

  不異語者:如來正法不二法門,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不能破壞。道:萬古不滅之正法,不容有異論。(在這部經典,佛為什麼要像賭咒一樣,怕我們不相信,要我們切實相信佛法)。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1佛又曰:如來我,所得般若之法,與世間諸法不同。世間諸法,不著這邊、就著那邊。我所説的真如無相、是無實。自性具足、是無虛。

   真正的佛法,有一個東西可以得到嗎?得到個什麼?如「得道」,「道」:佛性。你有得到嗎?一個什麼都沒有,「無實無虛」、一切真實不假,「道」是有的、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還是我的。

 2佛告須菩提:在法性、佛性裏面的這個法是什麼呢?沒有它的存在(無實),也沒有不存在(無虛),可以說完全的沒有存在(諸法空相),但是他也可以一剎那之間,過去,現在,未來,無量世間,世出法,全部世都在裏面,所以稱之為「法性是統攝一切之法,用於一法可出無量法」。

 3「無實無虛」:譬如得道,實無所得,色眼看不到的是無實。得一指能超生了死是無虛,所以佛所得的法無實無虛,則真法無相也。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

 1佛又曰:須菩提乎;若菩薩心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四相未除,如進入黑暗房屋之中,昏暗蔽塞則一無所見。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法可得,就是錯了,等於人閉上眼睛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他看不見:無法明心見性。

 2 須菩提啊,修菩薩境界之修行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如行布施的時候,不管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你的心還寄掛於我這麼做,會有多少功德,會有多少好處,你會什麼都看不到,會失望,這個做法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在相上做,相有生異,及種種生滅之變化。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1若菩薩心不著於法而行布施,則同打開金剛之眼,燃著般若之燈,性光四照洞澈真空,可了一切之境見種種之色。一切無所住,這是真正的解脫、放下,等於這個人有了眼睛慧眼,絕對可以明心見性。

 2如果修行人能夠將你做的種種布施,認為我這麼做有功德,那麻煩就大,因為動了意識,有差別相。認為我本來就應該做,沒有這個起心念,在本體中做,差異非常深遠。不執法布施,啟開慧眼,性光四照,洞徹一切,如行光明大道,人生路上你會越走越光明。(人生路這麼走)

 【須菩提,若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1佛又曰:須菩提啊;佛我滅後到了後世,若有善男信女,能於此經受持誦讀,即到菩提之覺位,必以無上智慧而照鑒之,(悉知悉見)這種人,皆得成就見性功德,普施萬劫無量無邊。

 2須菩提啊,我再告訴你:「當來之世」:就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世,假如有「善男信女」、「能於此經,受持讀誦」:有般若智慧、有功德者,當他對於金剛經佛乘大法,最深,最微妙旨意以及對自性能夠有所相應了解的時候,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持,甚至身入義趣、讀誦及為人演說(法施),這個人就等於是佛,。「則為如來」:住於自性佛位。「以佛智慧」:當你跟你的自性佛位相應之後,無量的佛,菩薩,都能夠跟你相應上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見到自己主人(明心見性)。「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出三界,免於六道輪迴,(修行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出三界免於六道輪迴)。佛性無盡藏,功德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3讀誦:真理的道,要傳遍世界各個角落,為世人作見證。是人:求道、行道、功德圓滿,代天宣化,普渡眾生的人。 心能轉物、如同如來:楞嚴經。 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達摩。 佛性無量藏,功德就不可思議。

 結論:

 1這篇的結論:就是理解到、證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發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中,作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此人定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師尊,師母聖言,慈示咱們,道真,理真,菩薩,佛亦真,且傳道乃為一真實,將逐漸在咱們生命上得到見証。

 2金剛經論語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見真明師,修得正法,無一不成佛」。又曰:「一切功德,不出自己成就慧命,不由他悟,聞法,皆大歡喜」。

 此分佛陀勉須菩提及後末世眾生,要做力行功夫,不外六度波羅密,智慧最難得,布施最難捨,又舉忍辱最難行,引出自己前世修忍辱來証明,如支解之慘,五百世之辱,不動心,忍辱到此(修無心法忍),而覺有驚、怖、畏的心,便是道心不堅定,修成佛之大路,六度波羅密不能欠缺的。

 3本分忍辱捨身,破我執,悟般若真理,在持經功德分第十五為破法執,悟得二執之非,二我俱遣,則所得功德(佛性無盡藏)就不可思議。(接著進入持經功德第十五分:最容易與最困難的布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