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成無上道9 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有果位的證書嗎?)

廖益達

   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淺,如同學校的教育,依學生的程度不同而施教,分為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至於博士班。最後要了解修辦道學佛的目的,不在升天得果位,而是超越輪迴,作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

  在佛經裡提到修行有四個過程:「信、解、行、證」(詳第六分),好比讀書一樣,經過多年的努力,最後得到畢業證書,而畢業就是證,同樣的去修辦道,度人,成全,落實去修行及行功了愿,就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與體證,但結果是果位的層次不同,只是沒有果位的證書。

   一者為何萬法歸 相有四相六塵相 無相實相四果非 相實無二修無為

  我們都曉得佛家修持亦分有大乘(菩薩),中乘(緣覺),小乘(聲聞)。小乘是先求自了,又稱自了漢,又分為四果羅漢,果是果位。初果羅漢叫須陀洹,二果羅漢叫斯陀含,三果羅漢叫阿那含,四果羅漢叫阿羅漢。不一定是出家人,無論出家在家修行,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羅漢,只是沒有果位的證書,如何才能夠修到四果呢?                  

  金剛經要旨以離相為宗。佛陀在法會因由第一分:示現般若妙慧(修六度波羅密),不取佛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在善現啟請第二分:善護念(時時刻刻注意)諸菩薩,善咐囑(依他現在的根器講什麼法給他聽)諸菩薩(慈悲喜捨,行種種方便,上求佛道,下濟眾生),發菩提心學佛了,在修行過程中之心相(煩惱即菩提)。在大乘正宗第三分:未降伏心相,轉生十種眾生相(自性自渡)。又菩薩有四相,及渡化眾生之念均未達菩薩境界。在妙行無住第四分:修菩薩法(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不應著於六塵相,不應住相布施(福慧雙修),無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破六塵相、住相布施)。在如理實現第五分,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破佛相:頓悟及漸修)),在無得無說第七分問:「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阿羅漢、菩薩、佛的修法」(破法相),兩次的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實相):頓悟。」在依法出生第八分: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諸佛之母,(般若實相)。再由此點破佛法即非佛法,佛法不可執著,衍生到本分一相無相(有果位的證書嗎?)。佛陀深知須菩提雖已明無住修行之理,但對於成果上恐有所著住,故言明:般若實相本來非一相,非異相,非有相,非無相,破相如能破到一相無相時,那麼四果不可得,佛果亦不可得(沒有果位的證書)。(那個時代恐怕沒有紙張也無法發證書)。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是名須陀洹】。

  1‧佛陀告訴須菩提:「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當修行時,是否作這樣的念頭,預先自念自己已得須陀洹聲聞初果嗎?」須菩提回答説:「不能有得初果這樣的念頭的,世尊」。「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須陀洹名為進入聖賢之流(初果),雖不能頓悟真空,尚能強制其欲,能除卻六塵境界,(脫離三界,初入聖境,免於六道輪迴稱之為入流),而須陀洹必須仍存無所入之念,是對六塵識(色、聲、香、味、觸、法)神通,神通本自具足(你的佛性)那裏有說什麼進入六識神通的,不是修六識神通,修証法身才是重要的事。須陀洹叫「逆行」「逆流」,為什麼呢?人死掉以後就做「鬼」,人和鬼有何分別呢?人是還沒死的鬼,鬼是已死掉的人,所以人死掉以後,人家就會害怕,故「逆流」的意思叫我們「逆著生死之流」。我們是要超生了死才求道的,若不能超生了死,那麼那些所做所為叫順行,順行為鬼,逆行則仙,故須陀洹意思叫「入流」,入聖賢之流,又名叫「逆流」,逆生死之流。如現今已進入一貫道修持者。

  2‧一個悟道的人、能不能逢人便説:他已悟道了。

  3‧入流:入到聖人之流、已經站到聖人隊伍裡去了,他已經由普通的縱慾、情感、愛欲(七情六慾)脫出來了、對六根六塵都不動心,進入清淨的法性一面了,修養到在人世間、作人作事、利益一切人、包含了無量的功德,一切都不住(應無所住)、心中都不留,但心念之流未空。自認為是須陀洹初果之果位了。須菩提回答:為了便於教導將它算是一個皆階段,給他取名叫「須陀洹」,是實上並沒有什麼果可得,(得初果心念還沒有空)。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1‧佛陀告訴須菩提:「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樣?斯陀含,當努力修行到此時,是否作這樣的念頭,預先自念自己已得斯陀含聲聞第二果嗎?」須菩提回答説:「不能有這樣得二果的念頭的,世尊,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斯陀含雖名曰一往來(是因為斯陀含的心境、已造詣於至靜之處,但目睹諸境,此心還是一生一滅,所以名叫一往來),實則無第二生滅,只須一往生死後,便可脫離塵界(前念方著、後念即離,心不著生滅之相,所以實無往來),斯陀含不可存有一往來後,即有可証果之念。」

  2‧什麼叫「須陀含」:「往來」,就是會在四聖道跟娑婆之間,六道三界之內會再一而再來,來又回聖境,再來再回聖境(七次往返)叫「往來」。生死還沒有能夠了脫自在,所以修上去了,然後還會再投胎下來再修,再修上去了,再投胎下來再修。這樣的生死往來(才能修成正果),錯的,為什麼?因為你還有往來的心念(如果存有修不好,再投胎下來修,如此僥倖的心念不可有),你要真正的修道(老實修行),沒有此念(沒有多次下來修才能得二果果位:沒得果)才對。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生死自由來去比較自由),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阿那含:不還果、不來人間)。

  佛問須菩提:須菩提啊;你的意思怎麼樣?當阿那含修行到某一個階段時,是否作這樣的念頭,預先自己已得到聲聞阿那含第三果了嗎?須菩提回答說:不行的、世尊,為什麼?是因為阿那含、心空無我、已斷識思惑、内無欲心、外無欲境、習定已深、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阿那含能夠不再進入三界六道內(不再輪迴),所以他叫不來(實在永不來欲界受生),不對的,你不能說:我可以都不用再下來了,在三界六道內不再輪迴了,為什麼?阿那含三果,甚至到阿羅漢(菩薩、佛)的境界,你並沒有脫離十法界,你還是十法界裡面的一份子,十法界本身一切因緣,相互影響,或者應劫,為度化眾生,你還是會再下來的(彌勒真經:滿天星斗都下世,五方列仙下天宮;扶助彌勒成大道)。所以你的相上認為說我,沒有再到三界六道內,對不起,你還是在三界六道內,你說你不來,事實上你還是在整個法界,跟你還是如影隨形(彌勒真經:滿天星斗都下世,五方列仙下天宮)。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法證到空)。】【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最後佛陀就問:須菩提啊、你的意思認為怎麼樣?阿羅漢,他本身能夠預先自念、我已經証得阿羅漢聲聞第四果這個成就了嗎?須菩提說:不行的!世尊,為什麼呢?是因為阿羅漢、已心空相滅、無得道之念、又怎有得果之念,他說事實上,這裏的阿羅漢是代表一切「空寂」的意思。那麼他能夠說,我已經修到阿羅漢這個成就了,我一切完全的空掉了,一切十法界的存在都沒有意義了(一切十法界跟我都沒有關係了,不須再來度化眾生,修辦道、度人成全了,只有修我自己就好了),而我本身的肉體也沒有意義的存在了,只有剩下我這個靈性,只有我這個修的成就,他說,為什麼不行呢?「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就是沒有一個法證到空,你再怎麼空,空得如何徹底,如何的死寂,你跟整個十法界還是完全不可分割(完全密不可分的,你不能只自度自修,還是要來度化眾生,不能作自了漢),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跟整個十法界可以完全割捨的,叫「實無有法名阿羅漢」(阿羅漢自修自渡,是自了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念頭存在),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1‧世尊啊!為什麼?阿羅漢如果起一個念啊,我已經証得阿羅漢果了(得道),不管其他眾生了,對不起,你就有差別相,因為你跟外十法界脫離,所以你就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差別相),就不能叫做阿羅漢了,你是修到真正阿羅漢的話,是應該作一合相,阿羅漢已經不再是你所要追求的目標,因為你知道「妙有」的存在。

  2‧當你修修修從初果,二果,三果,修到四果,就發生問題了,阿羅漢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下來,重新修行到菩薩。因為沒有果位的證書阿,你自認為修到了,其實未到阿。

  3‧第一個問題,認為法界,外法界,一切都是空泠的,只有我這個阿羅漢是真實的存在,你在這樣想的時候,事實上你是空別人,不是空自己,空自己才是自求內証。所以走偏空修阿羅漢的結果怎麼樣?只有承認自己的存在,這是唯識論,到最後的唯識論,是萬法唯心造,只有我自己的心是對的。

  4‧第二個問題,是著空相,就是發覺修行到這裏以後,對於內法界,外法界,我要把它放下來,不去執著它。那麼內外法界兩者都要空了以後,並沒有一個存在的實相的意義,既然法界的生存沒有意義,但是它又存在,所以為了要突破這個必然要衍生出從「空中」,定會有一個「妙有」,一個真正確實的實相出來,所以無論阿羅漢修到那裏,到最後都要重新投胎來修菩薩。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須菩提報告自己的心得),人中最為第一(人類當中學問道德最高的),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那蘭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1‧須菩提說:世尊!我師父曾説過我、我終日立於一切法中、不起一煩惱、不惱一眾生、無爭競心、「無諍」已到精妙(三眛)處(一切無諍:你罵他也好、恭維他也好、一切都無所謂)、在諸弟子中、稱許須菩提我、為解空第一、是第一個離欲(已經空了一切的欲望)的阿羅漢,我不這麼想嘛!說我是離欲阿羅漢,為什麼?因為我會這樣想的時候,我就跟眾生有差別了,我認為,我比眾生了不起,因為我認為我已修到阿羅漢道了。須菩提又説:世尊!我雖蒙師父稱讚我如此、我實沒有得了阿羅漢道之念。(你認為你修到,及你認為眾生沒有這個修到成就的時候,就是有差別相,既然有差別相,你怎麼可能是這個成就呢?)!須菩提又説: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羅漢道之念、便是我生一妄念、又安得六欲頓空。我師父世尊、就不説須菩提我、是好於寂靜「阿籣那」之行者。因為須菩提我、心原無所得、亦無所行、惟本分上一塵不著、以此得名須菩提而已,所以我師父世尊稱讚我是好寂靜之行者。

  2‧「樂阿蘭那行者」是什麼意思,就是能夠住於清淨本體的修行人(徹底清淨的人),這樣的人,他認為他跟眾生是完全的平等,所以他若說我已修証到這個成就,我就有一點比較瞭解,那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樂阿蘭那行者哦。

  結論:1‧佛陀在說了「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之後,接著問須菩提:「須阿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陀含能作是念,我得須陀含果不?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這是聲聞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在金剛法會上,這些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幾乎都已達到阿羅漢第四果了,可是在這批大比丘心中,難免仍有執著上求佛道的觀念,心中希望有個佛道可成,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可有成就,有可得,原是人的一般習氣,佛陀要破除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氣。雖然已明白地說明了「所謂佛法,即非佛法」,再叫他們運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想一想,當你們達到須陀洹的階段,你能不能得到一個須陀洹果呢!很明顯的他們是沒有得到什麼實質的東西,因為那個時代連一張結業証書都沒有。所以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也就是說,當他修行到對色,聲,香,味,觸法不起作用的時候,就達到了這種境界,為了便於教導,將它算是一個階段,給他取一個名詞叫「須陀洹」,事實上並沒有一個什麼果可得。

  2‧再進一步,斷除大部份欲界的思欲時,就稱它為「斯陀含」,但是他也沒有斯陀含的果可得,再進一步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時,就稱它為「阿那含」,但是它也沒有阿那含的果可得,更進一步達到無生滅,殺去無明煩惱時,就稱它為「阿羅漢」,但是它也沒有阿羅漢的果可得,同樣的道理,一個人一心上求佛道,可是到他大徹大悟福慧雙圓時,他也不會有一個什麼果可得啊:「沒有果位的證書」。「一相無相」:即是所有相皆是虛妄,要知仙、佛、聖、賢之名稱也是世人加之假名,全是借有為法顯無為法。

 3‧ 此分內有四果皆有「無」之字,無所入,無往來,無不來,無有法乃「無為之法」也。  果雖有四,但相無二,故受之以一相無相分,所有形相,皆是虛妄,看破形相,破到極處,即諸妄念盡除,諸妄念盡除是真修行也。也是本分四果也不可著:無果位的證書、之意義也。要知仙佛聖賢之名稱皆是假名,全是借有為法顯無為法,佛陀惟恐後末世眾生貪著有為法及有莊嚴的淨土往生安住,所以在莊嚴淨土第十分云:並非眾生目中所見的色相莊嚴(如何的莊嚴),實為、法性、佛性莊嚴也(佛性的淨土)。

接著進入莊嚴淨土之第十分─莊嚴的淨土在那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