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2

金剛經 善現啟請分第二(煩惱即菩提) 廖益達

善悟佛意讚希有 現向世尊云何修 啟化如是降心住 請示因緣正因由

1.「善現」:須菩提華語譯名,善吉、空生。(解空第一)空:實質存在。

「啟請」:啟請佛法:全部金剛經般若妙智皆從善現此問引起(金剛經─須菩提問。法華經:舍利佛問。維摩詰經:諸菩薩問。六祖壇經:韋剌史問。)        開緣説法(應機啟請)、願聞法要(願樂欲聞)

2.修行的法門有很多種,小乘修行是「斷煩惱」。大乘則是「轉煩惱成菩提」。小乘把煩惱當作是實實在在的、所以要斷它,有能斷、所斷,仍有法執存在,雖然苦修證到我空境界,但入「偏空涅槃」。

3. 大乘則用「轉」的方法,因為了解煩惱當中有菩提性。如同打鐵鍊鋼,廢鐵當中具足鋼性,若把鐵塊扔掉,是無法再鍊出鋼的,如同無法離波覓水的道理一樣。

4. 大乘菩薩行六度萬行: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沿申至法會因由第一分),布施治慳貪,持戒治婬欲、精進治懈怠,忍辱治嗔恚,禪定治散亂,智慧治愚痴,這就是「轉」。

一、       前言:

須菩提那天是忽然領悟了佛陀的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敷座而坐,原來是在示範般若的最深道理,他並不用語言,可是卻教導了他們弟子們「不取佛相」佛陀若取了佛相,他就不會和弟子一樣,每天著衣持缽進城乞食,不要說取佛相,他只要稍微取一些師父或上師的相,以他這麼大的年紀,早可以坐在精舍裏由弟子們供養他,他本身是「佛」而「不取佛相」,叫「不著相」。再看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如此自然的過著出家生活,並沒有說一個字或講一句話,是自然流露就叫做「不著法相」,他的弟子及後來世人,以他為榜樣,都是被他身教所感,得益於他,不取法相,而將法傳授給眾生,這叫「不著非法相」。

2.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實在已徹底的表顯了般若離相及修六度萬行的妙慧,「不著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是何等的親切動人,無怪乎須菩提一旦領悟,立即讚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這是佛陀的慈悲,要讓眾生有機會種褔田,並且以身作則,將真理介紹給世人,再則「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何等偉大悲心。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1.這時年紀最大、德行最高(德高曰長、年高曰老)的須菩提忽然領悟佛的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敷座而坐,原來是在示範般若及六度波羅密的甚深妙理,故應機而請示,在(大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之中離開了他的座位,站了起來,行了五種禮儀(佛弟子請益,行五種禮儀,一‧從座而起、二‧端整衣服、三‧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印度貴右,中國貴左)、四‧ 雙手合掌瞻仰佛顏、五‧一心恭敬以申問辭),先稱讚而後呼之曰:舉世少有者我所尊重的世尊。(一世一位世尊,故希有)。

2.希有世尊:讚佛之辭,有四意。

一. 時希有:説無上法時機,今之三曹普渡。

二. 處希有:莊嚴道場(祇樹給孤獨園)(今之一貫道場)。

三. 德希有:佛具萬德圓滿、聽眾道高德重。

四. 事希有:一大事因緣、説法渡眾、且能捨王位富貴。

世尊:佛具萬德圓滿、為世間人所尊重。佛之尊稱、共有十號(參第一分)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

那麼多跟你學的大乘菩薩們,你應該好好的照應他們,指點他們怎麼用功,怎麼修行才能到達佛的境界。

如來:佛之總稱,參第一分。

菩薩:若能以身作則,盡職而為,可以代天宣化,己立立人,那就是佛所說的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薩自度度他,修菩薩行,學佛慈悲度化眾生最為上乘

1.     什麼叫善護念(正法眼藏:守玄)就是注意他日常生活的隨緣保住。(時時刻刻都會注意著修行人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好好照顧你的心念(思想)不要起心動念,(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有四念:

念身:此身無常。

念受:觸、受苦、冷熱苦(觀受是苦)

念心:思想有生滅、靠不住、過去、現在、未來心不可得。

念法: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煩惱)

2.什麼叫善咐(告誡)囑(叮嚀):就是依他現在的根器而講什麼法給他聽。(怎麼用功夫)。

1.「余今領受恩師命,傳你本來玄妙關」,這是點傳師點道時的囑咐,也是一貫弟子安身立命之處。

2. 師尊、師母金口所宣:「保你無恙萬八年」。

3. 明師傳古合同,而是上天與咱們訂立必將成道,且不再自墮的永生契約,也是返還理天的印信憑証,咐囑咱們須挺立「中生身」(指良心、善性、赤誠心,是上帝肖象,本來面目)。以赤誠心求道、修道,以赤誠心做人,終究與佛同行,活出自性,「明明上帝」的本來面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世尊阿,世上還有許多善心的善男信女發學佛之菩提心,(發心動機)發上求佛道、下渡化眾生的心,當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使之不退轉,又修行過程中,妄念心一起,要如何來降伏,使之不擾亂我的真心。

1.     什麼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的解釋,就是發要修入佛性,修

  入法性的這個心,深一點的就是成佛的心,所謂:菩提大道,直至成佛。

「阿」:無。 「耨多羅」:上。 無上:佛性受之理天直超三界故説無上。

「三」:正。 「藐」:等。   正等:佛性與佛、眾生平等故説正等。

「三」:正。 「菩提」:覺。 正覺:佛性對宇宙真理無所不知,圓明覺照

2.     發了成佛的心,為什麼要成佛呢?就是為了要普度群生,這個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要成佛、要找回自性佛)叫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

3.     須菩提在第一次問的時候(真正學佛的困難是善護念),尚未深解義趣:就是說對應無所住的道理,還沒有徹底的明白,心中還執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還執著於一個心可以發,這個心既然能夠發起,也會消失,因此他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發了無上菩提心,應云何住,就是應該如何保持這個已發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一貫道白陽修士,菩提心退失,往往走入旁門左道,自立門戶,稱仙作祖),又須菩提認為菩提心會退失,真心會動搖,是妄想心活耀的關係(妄想不止,煩惱不斷,思想停不下來),所以他接下去問:云何降伏其心─妄想心應云何住(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淨、至善地),應云何降伏其心(煩惱妄想要如何降伏下去)。 

4.「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應該如何相應於自己的自性佛位,這個心

   是發起來了,而是如何將自己無始劫以來種種的業力,意識以及與法相違背的心把它去掉,這其中有二個意義:

你為什麼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你信心具足,對於佛性的心具足,信心具足以後你希望能成佛與佛一樣,所以你發這個願,這個願就是住自性佛住,入於法性與自己的佛性相應。    這一段中須菩提在問:我在修行過程中一定會有許多障礙、阻隢,我的無   始劫來業力會顯現,我應該如何才能住於自性佛位?也就是說我如何修   行,如何保持而能夠與自己的佛性相應不退轉。第二個無始劫來種種的意  識業力所產生的退轉心、撼動的心、無明的心等等,這些障礙你如何去掉。

(學道一二年、道在心田,學道三四年、道在天邊,學道五六年、道     ),也就是說,如何來降伏這個心,所以前面這個心就分兩種:一種是與佛性     相應之心,一種是無明如何去除掉,所以這個問題,事實上就統攝了一個     涅槃與煩惱,同樣在這個心裏面,(煩惱與涅槃在圓覺其實不分的)修行就     是要能夠將煩惱轉成涅槃(煩惱即菩提)。

5.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清淨的心,不染著的心,是不動不搖、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只是拼命地耕田犛土,卻沒有播放菩提種子,怎麼會開花結果。所以菩提心是最重要的,要想達到這菩提心清淨,就必須要有種種助緣,幫助我們發菩提心、種菩提種、開菩提花、結菩提果,而這個助緣就是修辦道、渡人成全、三施並行、行功了願 

【佛言:善哉!善哉!】針對這二個問題,佛陀就說:

善哉!善哉(稱讚須菩提問得好):原來如來佛出世,本為直示此心,奈未得機緣,所以自成道

  以來,至於今日有懷未吐,今於衹園上,撞著須菩提,有此一問,覺得巧

   遇知音,滿心痛快,所以稱讚須菩提問得好。(學佛是在行菩薩道,不僅僅是師徒兩人悟道就夠了,而是還要讓所有眾生都悟道,因而不得不以一種師徒之間的「對話」示現,讓第三者或其他人亦能夠瞭解佛法的大意,如燈燈相傳,以續佛法慧命)。

【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你說】:

1.     佛陀就說:須菩提,你問的問題太好了,就像你所說的,如來我善護念,善咐囑,發心上求佛道的菩薩,你注意、仔細、小心、好好的聽著,(你問的問題,太好了),我應當講給你聽。(傳三寶時:平心靜氣看佛燈)。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

1.     我們來看,當一個修行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一個人發心要學佛了,他的這個心,要保持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一整篇講起來就是你要學佛,你的心應該是怎麼樣的一個心。(發求無上大道的心,應該這樣把心住下來,應該這樣把心降伏下去)。(如是:先天根源、佛性)。

2.     在這個地方降伏你的妄想心,把真正的真心,向這個地方去住,永遠不動心。(先天清淨的心來降伏煩惱)。

3.     真心本沒動搖,動搖的完全是妄想,真心也無所安住,這個安住不住的觀念,也仍舊是妄想,所以真心根本無所謂「住」。

佛云:「不住生,不住涅槃」,就是根本無所謂住的意思,所以只要妄想心降伏了,平息了,不存在了,真心也就顯現了,圓覺經云:「離幻即覺」。

 彌勒祖師稱讚金剛經的一首偈:「廣大第一,其心不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這首偈中包含了五種心。

廣大心:渡所有眾生之類屬(發心)。

第一心:我皆入無餘涅槃而滅渡之。(要一切眾生都成佛)。

常心:如是滅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得滅渡。(佛心)。

不顛倒心:阿彌陀佛經:「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實無眾生得滅渡者」,

也是其心不顛倒。「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其心不顛倒。

利益深心住:發了這四種心的善男信女會得到極大的利益,這四種心一直放在心上叫「深心」,時時放在心上叫「住」─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德滿:彌勒祖師對佛所講「降伏其心」法門的稱贊,修此法門可以圓滿大乘功德,可見降伏其心的修法是何等殊勝。

【唯然:世尊】:佛陀把這個心指點明白以後,須菩提便聆悟於心,故說:「是啊!是啊!世尊」

【願樂欲聞】:我願意聽師父詳細說說這個道理。「我高興極了、準備好了,正等著、好好的聽」。(實際上這個時候心就住了、心就降伏了)(「無上法」開始矣)

結論:

1.     一整篇講起來,就是你要學佛,你的心應該是怎樣一個心。(煩惱即菩提)

2.     可是在詳細回答時,佛陀不再說:善男子、善女人,而講「諸菩薩摩訶薩,應如降伏其心」就應該依照大乘菩薩們降伏其心的方法去修,做菩薩是這樣修成,大菩薩也是這樣修成。

(接著進入大乘正宗第三分─自性自渡)

世尊:應劫而成。

聖人(佛):問世而出。

賢人:出類拔萃。

凡人:生生不息。

等覺菩薩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忍(智慧)。

妙覺佛,一切智忍。

人天教主:世尊。 生民教主:孔子。 萬國教主:天然古佛。 

白陽教主:金公祖師。 東方教主:藥師如來。 西方教主:阿彌陀佛。

陰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白衣居士:維摩詰。 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

白衣祖師:彌勒佛。

印度種族區分:婆羅門(祭司)。 剎帝利(帝王)。 吠舍(士農工商)

       首陀羅(奴隸)。

學佛一年,佛在眼前。 學佛兩年,佛在大殿。 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