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1

法會因由分第一(修六度波羅密) 廖益達

法門唯一聞如是 會悟祇園大比丘因緣相應四因俱 由來傳法擇時機

世尊住世説法四十九年,法會共有四處十六會,金剛法會在第九會中所説,就在我們中國周穆王九年時。(法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希望得到解脫、成道證果,大乘修六度波羅密)。

前言:

1.一大事因緣:1佛為「一大事因緣」說教、目的─普渡群生(仙佛出世為何因 )。

             2 玄關竅不僅是我們修行的唯一依據,也是三曹普度一大事因緣的出發地。

2.三因成熟說「平等法」。

   1 因地:莊嚴道場,祇樹給孤獨園。(今一貫道場)

  2 因人:具聽法智慧,千二百五十人俱(已修到阿羅漢境界)。(今之前人輩,點傳師,代表明師傳道給有緣眾生)。

3 因時:時機成熟。

3.四因成熟說「無上法」。(因地‧因人‧因時‧因事)    

4 因事:佛必先有說「無上法」之準備心。須菩提契入佛陀心法,故請

    世尊應機說法。(今三曹普渡一大事)。

【如是我聞】阿難親自聽到佛陀所説的法。釋迦牟尼佛要歸空前,就有交待我死後要集結我所説的經法就找阿難。(兩個公案另文參照)後面説一公案。   真道的內涵就在這「明師一指點」是一種心傳心的「無上法」。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在説此經的時候佛陀與修到阿羅漢境界及各弟子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同處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道場内之法會。(祇樹:祇太子布施。園: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地布施,公案另文參照)。 

一、       結集一經必具六緣(據佛經智度論記載)乃能成就:

1.以「如是」為「信心」成就,也就是密付本心修辦道。

2.以「我聞」為「聞法」成就。也就是得道時才知道。

   「如是我聞」:佛有意在試弟子們的智慧,而須菩提亦細心觀察,佛所展

   顯般若妙處,由是因緣成熟,而全經「無上法」之張本遂成立矣。

3.以「一時」為「時」成就,師資會遇齊集之時。

4.以「佛」為「主」成就,如來佛說法之主、佛號 中心之「性王」。

5.以「在舍衛城,祗樹給孤園」為「道場」成就,而「舍衛城」之四個門口 (影射人身四門)人死後靈性若從人身之四門出則轉生為四生。

6.以「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為「眾」成就,所謂佛法如大海點滴阿難心。佛陀弟子何止千萬人這些弟子為報佛恩故常隨不離。

1 這批大比丘都是修到所謂的阿羅漢,早已破除因有肉體而生的「我」念,一般的煩惱、我見、我慢、我執、仇恨、怨苦、都放下,我們要學習。

2 這批大比丘已發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三菩提心,我們也要發願、

     願我成佛、普渡群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己,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己,敷座而坐】

二、       佛陀在日常行中般若妙慧的示範(身教重於言教)、佛陀示顯修六度波羅密(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普渡眾生廣結善緣、渡人、成全,最後功德圓滿,成道證果,其日常生活中含有「自立活命」「隨緣保任」。你不要小看這些文字「爾時世尊食時:::敷座而坐」東西會寫在佛經上的絕對不是廢話,尤其寫在大乘經典上,你看不懂的人,就變成文字解了,看懂的人就變成修行法。「爾時世尊食時」:這時佛陀到了吃飯時間。過有規律,不害眾生的生活,可以看出佛陀有一定的吃飯時間(現代人都沒有一定的時間用餐),修道人修道過程中是在平時一舉一動表現出來。(修道在日常生活中)。(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陀穿上了袈裟,拿著盛飯的缽子,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挨次的乞完了,又回到原處吃飯,吃完了飯,就將衣缽收起來,洗乾淨了腳,在地上铺好了圃坐下來。此段佛陀未說法(簡易法門難持)平凡點,平凡入。在在顯示欲成無上佛道必須先修六度波羅密不可(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智慧)平常就是道,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凡的事物上,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聖人之道的完成。

1「持戒」:每天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以身作則每天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以身作則,這是佛陀的戒律。戒者:戒一切壞的行為,惡的行為,心念清淨達至善,這就是持戒。

2去乞食要穿上整齊有禮貌的衣服現威儀莊嚴相(持戒)依家而乞到皇宮到貧窮家乞食,以身作則不但示範(持戒)也示範修褔。(乞食以養色身,乞法以養慧命)

3「 布施」 乞食是為了讓人有布施的機會,因為供養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是種褔田,是可以得褔報善果的,讓人有得褔報的機會,這個舉動本身就是修褔(佛制乞食)。

4「布施」就是能夠捨,捨不是捨財,而是把一切 的習氣都要捨棄‧改變‧丟掉,萬緣放下也是捨,這是内布施,真布施心清淨,才算真持戒。

布施治慳貪:先學習小布施,百元‧千元‧後才布施多一點,一萬元‧十萬元,不要一下子布施一萬元‧五萬元,後心不甘願,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早上洗臉時水盆内‧吃飯時碗裡‧睡覺時半空中‧浮現出一萬元‧五萬元,布施是學習放下‧捨得。

5布施以後持戒,持什麼戒─菩薩大戒:無我‧人‧眾生‧壽者相。

6不分貧富依家乞食是培養平等心,沒有分別心。    

 7「 忍辱」: 表彰其忍(持忍辱柔和之心)。乞食不過七家,不貪口腹與妄著。你説自己心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就火冒三丈高了,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也是無生法忍,修此無生法忍也能登上菩薩境界。

 8 乞食不過七家(七竅):次序第一就是賊首開始:兩眼、次為兩耳、最後為鼻口等七家(七竅),反觀眾生認假為真,眼貪美色、耳聽惡聲、鼻聞香味、口貪生靈其一心向外「貪求」就如同乞丐在外乞食一樣,此乃在藉喻眾生之「七竅」貪乞之意。

持戒波若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度。

 9「 智慧」:「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又飲食起居,本是人之自然欲望,但眾生一味向外貪乞,六根變六賊,至輪迴不息不知返回(原來)之處,故佛陀借物 闡道,以啟示眾生不要流浪要還回本處:玄關竅。(還至本處)

 10「 飯食訖」:既然吃飽了,往後就不再向外貪求收回失去的心(戒律不亂)。

11「收衣缽」:連禦寒衣服及飯具也是備用的,意指修道人要摒除身外一切有形之物(心無掛慮)。

12「 洗足已」:洗心滌慮(諸惡莫作、妄念不生)。  

13「精進」 :出世間法,必在世間法裡去精進。都是有條不紊安祥莊嚴的吃完了飯,收了衣缽,洗了足,全作好了馬上就敷座而坐(想想我們自己吃飯時常常這個菜不好那個菜好,不但吃飯時很少能靜下來,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是一邊吃一邊看電視看報紙、轉念頭、談生意或生氣發火,何嘗有一刻真正靜下來。)所以這一段佛陀日常生活的敘述,實在勝過千言萬語,我們必須拿佛陀以身作則的生活作榜樣。(精進)吃飽了以後居住的環境、講法的地方、修行的地方還要很舒適,這樣講法、修行才會好、才會快,所以你看吃完了飯,把吃飯的用具收起來,腳洗一洗(按摩穴道)舖一個很舒服的地方坐下來傳法,佛陀這個「自立活命」「隨緣保任」就做得很好。    

14「禪定 」:「 敷座而坐」:二六時中守玄、時刻不離道、清淨無為。(轉法輪)生妙智慧、才能説無上法。

15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基本修持的功夫而成佛)。

三、       結論:

1大乘佛教是漸修,是精進而布施,並非精進而自恃,也是福慧雙修。現今一貫大道是頓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論是大乘、小乘、頓漸之分,是因眾生根器的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之有所不同(國內外開荒),但理上都是一個─菩提涅槃,這是修道的終極目標。

2由於每個人的發心不同,所以成就也不一樣,不論是成就羅漢果、緣覺果、菩薩果、佛果,或是成就三昧,達到不退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永遠是一貫道白陽修士),這些都是靠努力修行才能得到。道不離心,如果要證菩薩果、就要修六度波羅密,因此,發菩提心、渡人成全,三施並行是修辦道最重要的二件事。

3吾人當知佛陀在世時已証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一言行無不是「自性」之顯現,所以在渡化眾生時除講經說法外(言教)也以身示道(身教)世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以世尊之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在影射與啟示人人自身之「佛性」。

4須菩提那天是忽然領悟了佛陀的著衣持缽,入城乞食,乃至敷座而坐,原來是在示範般若的最深道理,他並不用語言可是卻教導了他的弟子們,「不取佛相」:佛若取佛相他就不會和弟子一樣每天著衣持缽進城乞食,(須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最有錢的,靠他供養就好了,何需外出乞食),「不取法相」:因為佛在乞食的行動中並沒有用文字來說法(來演說教義),「不取非法相」:雖然是一言不說可是卻處處都在教導弟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佛陀實在已徹底的表露了般若離相的妙慧,不著佛相、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是何等的親切動人,正因須菩提領悟了這一點(修六度萬行)所以他急乎乎地站起來讚歎佛陀說:「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附囑諸菩薩」佛陀慈悲要讓眾生有機會種褔田,並且以身作則,將真理介紹給世人。(接著進入善現啟請第二分:煩惱即菩提)

     世尊:佛的稱呼,有十個德號

一‧如來:如來者諸法如意(萬法一如),面對一切萬法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沒有一法不如,這是如來果地的境界。

二‧供應:供應是從福德上建立的,佛的福德圓滿,他應當接受一切眾生的供養,上從菩薩下至六道眾生,供養佛,是真正的福報。

三‧等正覺:這一句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略稱,佛法最高的境界,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單是正覺、阿羅漢、辟支佛就證得了,菩薩比阿羅漢、辟支佛果位要高稱為正等正覺,等就是等於佛,當然等於佛並不是真正的佛,到佛的果位上面再加無上,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到了極圓滿之處再加上無上,就是他所證得的境界。

四‧明行足:是專從戒定慧三學上建立的,三學圓滿了稱明行足,明足了、行也足了是兩個的意思,明是智慧、行是戒行,佛的所有一切行持我們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戒律,佛的修持,不是有意作做的,自自然然的行持,記錄下來就是我們的標準、典範,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五‧世間解:是從他的智慧作用上建立的,就是世間法他樣樣通達明瞭、沒有一様不知道。

六‧無上士:士在從前對讀書人的尊稱,以現在來講是知識份子,在知識份子裡面、他是至高無上。

七‧調御丈夫:是從他教化眾生的特殊能力上所建立的,他的教學方法非常之好。調就是能夠調眾生的心,眾生知見、煩惱無量無邊、身心不安、佛有能力把他調理、調順、使他身心安穩。御就是講統御、駕御的行持,眾生的一切行為,他也有方法規範它,譬如佛給我們制定許多的戒律、許許多多的生活規範,讓我們依照這個去做,自己生活有秩序,無論是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彼此相處都能夠和睦、都能夠禮讓,這是他的調御方法。

八‧善逝:意為佛已證涅槃之彼岸,不再輪迴生死中。

九‧天人師:佛在天道裡面的身份是老師的身份,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是教化眾生的,在人間、中國、外國(古代時候)許許多多帝王、大臣都以佛為師,自己作佛的學生,所以佛的身份是老師、不是國王。

十‧佛、世尊:這個世尊是和前面德號加起來,也就是十種德能,可以説佛的智慧德能是圓滿的世間人對他沒有不尊重的稱他為世尊,是世間最被尊重的一個人。

佛是佛教裡面果位最高的名稱,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任何人修證到無上正等正覺都稱作佛。

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説。

佛性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透視三界,無不往來。

布施:印度語:單那。具、供養、福德。

持戒:、、  ㄕ羅。、、學戒、不離。

精進:、、 毘離那。、、勸善、抽心。

忍辱:、、  孱提。、、修心、慧命。

禪定:、、  禪那。、、離誼、淨身。

智慧:、、  般若。、、法要、歸元。

大比(怖糜、震懾邪教)丘(破惡、煩惱障)(已達阿羅漢境界)

世尊五義:自在、端嚴、熾盛、名稱、吉祥、尊貴。

     人天導師,歷劫而成。

食時:段實;咱人三餐。 觸食;鬼神。 思食:禪悅。 識食;四空之間。

説法會、如是我聞、的因由 

 法會因由:就是説阿難記經的當初(阿難是釋尊十大弟子之一:詳十大弟子傳)阿難隨侍釋迦牟尼佛,在抱ㄕ那城附近醃蘭若河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已是快要圓寂,阿難見師父將臨命終,不覺悲從中來,侍側號啕大哭,這個時候,另一弟子須跋跎羅也到來,他見阿難號哭,因勸阿難曰:師父在世,我們還可以隨時聽經聞法,師父死後,我們已沒有法請教,不如趁師長未死之前,有四件事説出來,可以請師父開示,指點出來,給我們聽聽。

 第一件事,問:就是師父死後,應以誰為師。

 第二件事,問:就是師父死後,應以何為住。

 第三件事,問:就是師父死後,應以何為法。

第四件事,問:就是金剛經起頭,應用什麼文字。

對於第一問,佛陀答曰:應以「波羅提木義」為師。(波羅提木義是梵語,華譯為戒律)就是以戒律為師。

對於第二問,佛陀答曰:應以「四念」為住。何謂四念:

 一‧觀身不淨:咱人有五不淨;種子不淨,住處不淨,生前不淨,死後不淨,

              究竟不淨。

 二‧觀受是苦,人之一切享受,皆是苦惱。

 三‧觀心不常:人之無常心,即非本心,因有妄想心,所以真心,不能實現。

 四‧觀法無常:人之一切苦惱,為我的一字所迷惑,實者世界所有之物,實無我也。

對於第三問,佛陀答曰:「默檳」(不理他)二字。(遇上變心弟子時,不理他)

對於第四問,佛陀答曰:「如是我聞」,這一句話,原是一個正信序,是起末世眾生信念的一個序分,就是證明經文正切確無誤。如是我聞:有人誤解為阿難親自聽到佛陀所説法。這是不對的。

世尊:應劫而成。

聖人(佛):問世而出。

賢人:出類拔萃。

凡人:生生不息。

等覺菩薩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忍(智慧)。

妙覺佛,一切智忍。

人天教主:世尊。 生民教主:孔子。 萬國教主:天然古佛。 

白陽教主:金公祖師。 東方教主:藥師如來。 西方教主:阿彌陀佛。

陰冥教主:地藏王菩薩。 白衣居士:維摩詰。 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

白衣祖師:彌勒佛。

印度種族區分:婆羅門(祭司)。 剎帝利(帝王)。 吠舍(士農工商)

       首陀羅(奴隸)。

學佛一年,佛在眼前。 學佛兩年,佛在大殿。 學佛三年,佛在西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