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聞道章第四十一(悟道根基)

廖益達

章旨:大道難悟,三教同感,孔子曰:「道之不行也,吾知之矣,聰明過之,愚者不及」。佛曰:「佛法雖廣,難渡有無緣人」。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畢竟世俗之人於多少劫來,以汨沒了本性,故一味貪戀世樂,不是醉生夢死者,即是爭名奪利,當然無法領悟「無上甚深微妙法」。

道是路來理是法,千經萬典證明他,翰墨文章滿天下,並無一人知道他。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上等智慧的人,視名利如浮雲。道是無處不在的,一個人是否能了解道,端視他的根基才質,依老子的區分,世人以慧根的利鈍不同,而分成上、中、下三種人,上智慧的人,根利慧大,一聞大道真理後,便能了悟「道」之真實不虛,故勤志修道信受奉行,絕不中途變卦,因道貴實踐行證,勤修不懈,方足以入道之真諦處,終而成道,老子最恐世人聞道而不知信道,信道而不知守道,守道而不知行道,故有本章開宗明義「上世聞道」之喻。

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無信心、誠心恆心、勇猛心,精進心。對道且信且疑。

中等智慧之人,聞道之後半信半疑,心中無主見,視道似有似無,就因信道不足,故心志不堅,若道進則親道,利進則親利,時進時退,半途而廢。

三、下士聞道,大笑之。下等智慧之人,陷入俗網,貪樂世味,爭權奪利,習染深錮,一聞此無形無象,尊貴自然的大道,不易知、不易明、不易悟,便以此而覺得聞道之人,大大違背世俗之貪歡,實在太不知享受的愚痴漢,因而大笑之。

四、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建言:書名或立言。就因下士之人不能體察大道的至尊至貴,因而對道大笑之,如果下士聞道不笑,無形中就表示這道與俗網中事合流,非但顯不出道的深奧,及連道的存在價值也發生了疑問,故因有被下士的譏笑,這才顯示出大道與世俗畢竟不同,若是不為下士所笑,就不是真道了。所以老子特舉古聖十三句建言,作為進道者的準繩。

老子慈悲心切有鑑於真理難覓,大道難悟,故以其智慧提出了十三項「即反即正、即正即反」「守反得正、用正得反」的入手功夫,誠修道的「妙竅」。

  明道若昧。得道之人,機智全無,俗念清靜,惟求性分所得,不以聰明外露,庸庸愚愚,內含光而外暗昧,表心精明而外表憨厚(與大智若愚同)。

  進道若退。得道之人,默然自修,不求人見,不求人知,去浮務實,不圖外表,謙退自守,與世無爭,順自然之道(眾人熙熙而進道者卻獨昏昏)。

  夷道若類。修道之人,每每謹言慎行,每一舉手投足均不敢大以意,猶如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仍常保戰戰兢兢之心,不敢稍懈,猶如走在不平的道路上那麼小心。

  上德若谷。上德之聖者,心如太虛,量如天地,虛懷若谷,無所不應,無所不容無所不納。

  大白若辱。行道之人,心胸皎潔似明月當空,無一點雲遮,光明坦誠,意誠心正,言端行方,與人不擇於富貴,接物不較於是非,處卑而不強為高,居下而能安於下。

  廣德若不足。盛德圓滿的修道者,心如天地,量如河海,不自以為有德,德大總是覺得似不足。

  建德若偷。建言大德的人,因物自然,清靜無為,順性建德,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不炫己德,不求人知自安於薄,了無鋪張。

  質真若渝。質樸真誠的聖人順遂天性,並不執著、不固執,圓通自如,衷心貞介如玉,雖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無不可,其心同日月。(上德不德,重實質,以真理為依皈)。

  大方無隅。聖人德大無邊際、無內外、無東西南北之分、無四維上下之別(喻心量廣大),其德無極、其方無方,包裹太虛、涵容天地、無人我、通權達變、隨方就圓,無有圭角。

  大器晚成。凡是大有成就之人(大器),本乎百煉成金的精神,凡事不欲速成。

  大音希聲。指天聲道語,希聲少聞,凡夫俗子,耳不聰敏,怎可得而聞之,惟竅通見性者死可得而聞之。

  大象無形。(無象之象)正是大道的微妙法相,乃無狀之狀,目不能見其形,唯靠心領神會,以真我之悟性方能見其真、見其大。

  道隱無名。指大道無物不包,無物不觀,其理隱寄於萬物之中而莫之能名,由於真道最隱微,沒有名色、無有聲臭、無跡亦無形故稱「道隱無名」。

  夫惟道,善貸且成。雖無形象,卻是生化萬物之根,它不但善於創生萬物,並且善於完成萬物(道善利萬物,善施萬物,生萬物而不息,化育萬物而不匱,曲成萬物而不遺,進道者當法此精神,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使眾生均登覺岸)。

中庸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不可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