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復命章第十六 (歸根復命)          

廖益達

 這章是講歸根復命,在人是恢復本命,返回本來面目的功夫,証聖成真,是這個,這個是什麼?道也。這個在天地便是天地性命,在萬物便是萬物性命,在鬼神是鬼神性命,象帝之先,眾妙之門都是這個(象帝:母,萬物之母)。

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致」:推究至真至極。a虛﹂真空無象之境。﹁極﹂虛而至虛曰極,本句是要我們去外誘之私,一塵不染,萬緣皆空,以達本來真境。這輪心鏡本無塵,因塵難照本來真,塵去鏡明無一物,自然現出法王身。

『守靜篤』:「守」專一不二,保守住。「靜」即寂寞不動,因心體本來不動,故稱靜。「篤」:篤誠,力不倦怠,全句指要我們充本然之善,寂然不動,常清常靜,才能感而遂通。

「觀其復」:即說明萬物生起動作,出於虛靜,又復歸於虛靜,我以此觀察其反復循環的道理。

咱人之心靈,本來虛寂靜默,卻在無始劫來,為私欲所蒙蔽,因而觀物不得其正,行事不得其常,所以必須消除心知的作用,以恢復內心的空虛無知,除去慾念的煩擾,以恢復內心的安寧靜默。一個人的心境若能達乎去外誘之私,一塵不染,萬緣放下,達乎純善無雜,這個功夫便稱「致虛極」,接著若能充乎本然之善,篤誠保守,使之寂然不動,常清常靜,方能感而遂通。「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而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沈苦海,永失真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掙,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進而當我們致虛守靜,至十分篤誠之時就可以靜觀萬物之循環、發作,其一切生滅、往復,循環、輪迴之跡象,我皆能觀察明白,無形中就好像自已立於極超然之境界,能知萬物未作以先之前態(即萬物生死之道)。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二、『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芸芸」:眾多貌,又含有生生不息之意。

「各歸其根」:萬物各復歸事物的根本之理,不悖自然之法。

「復命」:復歸本性,即返回本來面目。

  世上之萬物芸芸眾多,到後來還是各返歸其根本源流,回其太虛(道)之境,故稱歸根為「虛靜之妙」,又為「復命」:回復其性命之本真,其意即萬物能夠有其復命之道,乃是因為世上含有一種常而不變之道,凡能識破了悟這個常道者,便稱為明理者,反之,若不明此﹁道﹂而一昧妄思、妄想、妄     作、妄行者,不僅在肉體上將遭到災禍,就是靈性亦將因之而沈淪 。

道需有自然歸根之本能,不論經歷多少千變萬化,其本質當永無增減,有動的發展現象,亦靜的復命本能:「歸根曰靜」。

道須有寂然不動的本體,此體雖是無形無相的不可捉摸,但在這不可知之境界中,確實有個微妙體存在,以此作為生發萬有之元素,歷世不易,「靜曰復命」。

三、『復命曰常』。

 「復命」:復歸本性,即返回本來面目。

「 常」:常道,指宇宙萬物均由無而有,由有復歸於無之行動法則。

   道須有盡人合天之條件,越是至道,越不能離庸常之行,如在尋常日用之間,雖小事亦有道之作用,假若一旦反乎人性之常,那麼雖有奇異顯現,亦不能以正道觀之:「復命曰常」。

四、『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明」:明白真理能夠反觀內照,明達隱微玄妙之理。

「妄作凶」:亂作亂行,則不僅肉體、靈魂,將遭到災禍(功德故事),就是靈性亦將因之而沈淪。

  因為世上含有一種常而不變之道,凡能識破了悟這個常道,便稱為明理者,反之若不明此「道」,而一味妄思、妄想、妄作、妄行者,不僅將在肉體上將遭到災禍,就是靈性亦將因之而沈淪的。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永失真道。

五、『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知常容」能體悟宇宙之常道者,則能無所不容,蓋天地雖大,未嘗不在我性分之中,鬼神雖幽,未嘗不通我感應之機,萬物雖多,未嘗不同我運化之中,達乎此已與天合其德,與萬物固體,與太虛一致,無所不容,無所不納,

「容乃公」:無人我∣公正不偏私,不見可愛,亦不見可憎。

「公乃王」:指古之聖君,以至公之道,公於天下,天下亦以至公之道,公於聖君,上下同公,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王道可立。

「王乃天」:上順乎天,下應乎人,與天道合而為一。

「天乃道」:一切悉不離道,萬物皆由道生、道成。

「道乃久」:真常之道,可與天地同參,永世不變。

「 歿身不怠」:人能本道而行,則終一生不會有危殆發生的。

凡能了悟天地之常道者,必可通天地之微,而能無所不包,達乎善惡兩忘,物我無間,與天地合德之境,無所不容,無所不納,稱「知常容」。

道須有貫通眾理之統攝作用,調劑萬物,兼包萬德,永遠不能矛盾,假若有磨擦抵觸即非真道(知常曰容)。也因其能容,居中而應外,便可調和眾理,萬物皆在我心中,視天下如一己,不見可憎,不見可愛,廓然大公,正直無私,稱為「容乃公」。

由道所表現出來之行徑是公正無私的,如佛教所言之「四相」絕不能生,一體同觀,正等正覺,這樣才是真道「容乃公」。人一旦能公正無私,一 貫三為王,為貫道三界之意,凡有道者,上下同公,天下歸仁,王道可立,稱「公乃王」。

道須具備全能全德,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取用於身則修身,以之用於天下則天下平,小大由之,古今不二,不能如此即非真道:「公乃王」。既達到上順乎天,下應乎人,則達乎天心了,稱「王乃天」。

道不但與三王治世之道合,而與天地之道比之亦無相悖處,同出一源,一 線相通,如果其理論或行事與天地有不合處,即非真道:「王乃天」。

「天乃道」:天之性,即不乎道。

「道乃久」:依乎理,最後達到永世不變與天地同參之境

道貴不變,有變即非真道,不拘在可知界中與不可知界中,道應永遠獨立不改,否則即謬「道乃久」。

「歿身不殆」:人若能本乎道而行,則終生定不會有危殆發生的。

結論:人類至今仍在此娑婆世界中浮沈不已,流浪生死輪迴不已,便因無法歸根復命之故,因之,欲超凡入聖便當去心物,化氣質,於風雨中得其真寧靜,體會「真味只是淡,至理只是常」的真諦,於日常的行止中,事事盡人合天(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參贊天地之化育。

本章中「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濟公老師處之「濟」時時為公,因時時以公為重,終成活佛,基此,我們要以聖哲自期,以仙佛自許,時存濟公匡世之心,日行濟公匡世之事,口出濟公匡世之言,非ㄌ濟公」而何,非「活佛」而何,又彌勒佛的良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更是「容乃公」的証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