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若水章第八 (水幾於道)       廖益達

老子心中的上善,最具代表的為水,因水之德性有多種;1.不與物爭得天地自然之道。2.不分白天晚上如大道生生不息之機。3.滋潤乾坤天地萬物,生生化化而不窮。4.善於去高就下之功能,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急流湧退。5.能容萬物:如聖人之德,本章即勉人凡愈低下愈能近道,正是聖人處世為人的標竿。

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解:最合於道體的行為稱「上善」,水能隨物施功,隨時善應:順乎自然,未嘗擇物而用其能,未嘗逆物而施其利。它祇知與萬物以利益,能夠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酬報,也不計較萬物對它的毀譽,本性柔弱,順自然而不爭,蓋居流注於人人所厭惡的卑濕垢濁的地方,正意味著水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深,更覺其胸懷之廣,達乎這種境界便稱為「近道矣」!老子以水喻道,因水之德很多,而近乎道之故。沒有一樣東西能比水還要平坦,因此若要使物平坦必定要用水做法則。靜止的水,外無水波,內裏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內心能保持平靜,便不會被外物所動搖。形體勞苦不休息就會疲憊,精力耗用不停止就會疲勞,疲勞便會導致精力的枯竭:就如同水一樣,水不混雜就清澈,不擾亂就平靜,這種靜靜隨著自然運行的現象便是天德之象。   他六大彺來奔   來雲去鎮常存   影掃階塵不起   穿潭底水無痕

二.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解:「居」指立身之處;「善地」最恰當之地,可引申為方寸寶地,亦即指於至善之所。水處於卑下的地方,亦象徵著能止於至善,如有道德的人為人謙下不爭之德。蓋水性之善,以貞靜自守,以柔軟自安,行止自然妙用無方,聖人明此而不貪高望貴,常以功成名遂而身退為戒,固恆安而無憂。「對長輩謙虛是高貴,對一般人謙虛是安全」最佳呼籲。

三.心善淵:「心」思想的根源:「淵」為深水坑,引申為不可測度,此地指水能無我、無、無欲,固淵深莫測,水淵深清明,有道德的人虛靜沉默。水的特性是「藏心微妙,深不可測」,蓋水雖無心,卻光明涵於內,沉靜表之乎外,能和萬物之性,能鑑萬物之形,達乎無我﹝水體無涯﹞,無私﹝小心常清靜﹞,無欲﹝水善溶物﹞之境,其理至微其道至深,聖人效之靜以涵萬物之理,而幽深莫測,動以妙萬物之用,而時措無窮,淵淵乎如水之善淵。水之德,無我、無私,故能含垢納污而不嗔,忍辱受苦而不恨,和光同塵而不流,接物處世而不深。

四.與善仁:「與」給與,施與。「善仁」係因世間一切萬物都離不開水的滋潤,水亦無分厚薄,善利萬物而不計酬報故稱「善仁」。水善體「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之深意,致水之德在於施萬物而不伐其功,利萬物而不求其報,散之雨露,萬物皆被其德澤,須臾不可離滋潤,最能配稱「善仁」,最具仁愛之心,為聖人所效法。水施萬物,有道德的人也是薄施而不望報。

五.言善信:水之德言無不誠,言有微而不爽,至誠不妄,蓋因水有如潮水漲落能有一定時,春雨秋雙冬雪必適時而來。聖人效之時時後發,有物有則,故言不可偏,天下而不疑,傳萬世而不惑。水照萬物。各如其形,誠實不妄,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說,也都出自至誠絕不虛偽。

六.政善治:「政」為眾人,眾生之事。「治」為管哩,治理。﹝水善利萬物具有生生不息之機,有化化無窮之妙﹞。令物名遂其生,使其生生不息,化育萬物,成就萬事,是為執中之道。﹝有如最優美的政權﹞處處政績斐然,聖人法之,而能參贊天地之化育,安百姓,和萬物,使天下各屬其道,各遂其生,亦同水之「善治」,故稱「善治」水能滋養萬物,清除污垢而有績效,有道德的人清鏡無為而人民自然歸於純樸有績效。

七.事善能:水枝德性完全,心神活潑﹝因機而用,於應事接物之間隨方就圓,善於應用於處己待人之際﹞不泥不執,即是「事善能」。聖人本乎此德而盡力於澤潤乾坤,滋生萬物之大業。水性柔弱,能方能圓,表現很好的功能,有道德的人施教以立,毫無私心也能產生教化的功能。

八.動善時:水最能按時而動,春雨秋霜,依時而降,潮漲潮落,從無失時,不違人事,不違天命,皆是善時之妙動,聖人效法可行則行,該止則止,事不妄為,言不妄發,即習水之「動善時」。北海龍王降雨,唐、魏徵斬龍王故事。

九.夫惟不爭,故無尤。

以上七則皆論水之能常清靜不昧本心,水流向低處,虛懷若谷,水能相融,匯百川,和衷共濟,隨遇而安,順逆不動於心,善私、不爭、處下,水即是本乎如此之德自然無人怨,無思責,真是皆大歡喜。

上章論聖人當法天地之道一無我,無私,屬消極的自修功夫。本章進而本乎積極的教化,大道本無形,取水以喻道,老子假借水善利萬物的功能,不息、不爭,去高就下之性,來啟示眾生,盼世人效法之,不自矜其能,不自伐其善,捨己從人,公而忘私,便可利物、利人、利世,進而利天下,欲達此的基本原則便在於「不爭」。水不拾晝夜,流行萬古。孔子對水亦非常欣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逝者如斯乎,不分晝夜」其理由是水具有一般無限的智慧及力量,而水於五常曰智,即大智慧,釋曰:「摩訶般若波羅密」佛家以大智慧之顯而登彼岸,故能修至「近道矣」的上善境界。

老子提出了七則關於水之善德,其中前二德:居善地、心善淵、喻上善﹝聖人﹞之「謙讓退處下」之德,樂於和光同塵,後伍德﹝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則喻上善﹝聖人﹞之﹝善利眾生﹞之德,故能化萬物安百姓,且聖人於治國大業告成後,雖然功績彪炳不但不伐功,而且當功成之時,立刻身退不爭其合,最合天之道。本章老子就近取譬,以水為喻,欲人效法水之為德一切本乎「利萬物而不爭」的原則必大吉,反觀世人一有爭心﹝爭名、利、權、位、得失,成敗、是非﹞則亂必至,謗必興,一切煩惱,苦痛必隨之而至,兩相比較,得失之間已可名擇了。

 謙德的故事: 正考父﹝孔子十代祖﹞一任士職,就曲著背,再為大夫就彎著腰,最後擔任卿職就俯著身,順著牆走路了。他這麼樣的謙卑,那裏還有人敢侮辱他。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一就任上職就開始自命不凡,再任大夫便在車上輕狂起來,一旦擔任卿職便自稱自己為長著了。大考到,我寄讀於某清靜的佛堂,裏頭修行者約二十餘眾,各有分職,輪班工作,但最令我訝異的是寺中大大小共有廁所五間,每間均洗刷的特別乾淨,所以清晨任君選擇哪一間使用,皆是一種生活上的享受,但我久久從未見過到底負責清理者是哪一位大德,好當面給與贊謝一番,直到一個月後,終於讓我揭開謎底,有次深夜,我起來如廁,怎見有人在清掃,態度認真而邁力,一看不是別人,竟是寺中人人敬愛的住持,他竟然將別人最不願意的工作一身挑,每天利用別人最不注意的時間,做那認為最「喜悅」的工作,這不正是「處眾人之所惡,收幾於道」的最佳明證嗎?一個人要受到由衷的敬佩,絕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其緣由的,此即活生生的一個明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