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觀妙章第一(道之名)        廖益達

  這章是探討道的玄奇、奧妙,在探討之前咱們要清除心中污染,使心中毫無心物,才能產生無上智慧來探討道的大自然之玄奇與奧妙

一、『道可道,非常道。』

   從道德經的第一句經文,或許大家可以體會到我們大家所信仰的道,咱大家在修持的道,雖然說祂是無形﹞無情和無名的,但祂卻是非常的完美。古今中外的聖賢人無時無刻都在傳達這美好的訊息,都在傳播這個非常完美的道,為的是他們要盡責任,將這個世界開墾成為一個沒有污濁的完美世界。然而可惜的是一部份的人,他們傳道的,不是整體的、美好完美的,只是部份的美好與局部的完美而已,他們各說其是,各執己見,這種情形好比一群瞎子摸象的寓言,到底誰才是對的呢?其實都是咱們要去親身體驗修道、悟道才會瞭解的。

後學以一個故事來做比例:有三位博士在演講。

第一位為天文學博士,他說他用望遠鏡觀察宇宙二十多年,從未見過神,故說:無神。

第二次位為醫學博士,他說他解剖人體數百具以上,細察各部,從未發現靈魂寄託何處,所以説:靈魂一定沒有。

第三位是理論學博士,他説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絕無死後審判天堂地獄之説,讀過古今中外名著皆無記載。

後來講堂中一位老太太站起來反駁,她向第一位博士説:「你用望遠鏡看見風嗎?」博士答:「怎能看見呢。」老太太説:「風看不到,難道鬼神看得見嗎?」第一位博士無言以對。老太太又轉至第二位博士問道:「你愛你太太嗎?」博士答:「愛。」老太太説:「請你把解剖人體的刀借給我用,我解剖你的肚子看看你愛太太的那個「愛」在哪一部份?是在心?在肝或在腸?」博士愣住。老太太再轉至第三位博士問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看過了嗎?」博士答:「看過了。」老太太道:「雖然看過了,其相對論説;質能不滅定律,難道你忘了,人類死後,還有不滅的靈魂嗎?」博士聞畢,方頓悟其理論的偏差。由上述故事得知,吾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故不能以個人所見所聞、所學而判定事物的有無。

真理:道從無始以來即是恆常不變,卻能由一本散為萬殊。道本無邪正,人心才有邪正,就因為人心之變化無常,才顯出種種現象運轉於此宇宙中,就是同一個人去觀察同一件事,也會因時間或了悟境界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道。

白話注解:今天由 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道」這一個字,是表示宇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

「道」:修道的人,都很虔誠的在修他所信仰的道,而道是最極、最大、最細、最徹、無方圓、無形象、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極大尚有可量、極細尚有可指,惟道極大不可量、極細不可指。孔子曰:「放之彌六合,卷之藏於密。」老子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是對宇宙天地來説的「道」,但在人身呢?「終日吃飯不曾咬着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掛着一莖絲。」所以佛陀縱橫諄諄説法四十九年未嘗道著一字:本性、佛性也。

道渡眾生授真傳,無無有有口難宣,明知大道非遙遠,人不體悟永難還。

可道。

 白話注解: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而且說得很多,很多。

「可道」:修道的人都在闡揚其道的真,都在闡揚其道的神。「可道」二字;落於言句便是可道,即是上天不語,借人語,意思為讓得道的人來宏揚大道。

非常道。

 白話注解:依 我看來,這只是口頭之「道」而已,因為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就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恒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

 「非常道」:因為他們(得道、悟道的人)只説對了一些,大部份沒有説對,所以説得不夠完整,亦即不夠完整的真實之「道」。

真靜悠久謂之常,可道之道,即非常之道也。口既然能言、有所形容、有所指示必有變化,既然有所變化,豈能常久矣!故曰「可道,非常道」。反之;真實的道才是非常道。

譬如說:一張桌子,就是一張桌子,你就是巧奪天工,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這就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可是世人就是這麼頑固,喜歡門戶之爭,都去強調我們才是「道」,你們不是「道」,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因此  我看到這種情形,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就好像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的,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就是在毀謗我。」由此可知, 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也是難以使用言語代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體悟大道的話,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像這樣的膫解還是離道很遠的。

二、『名,可名,非常名。』

名。

 白話注解:「名」這一個字,是指宇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宇宙萬物,都沒有名字,可是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恒不變的名字。

可名。

 白話注解:一旦到了宇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就會給它立個名字,可是,這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白話注解: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因此這個名字也就跟著變換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隨著人的死亡之後,這個名字也就跟著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真正長久的稱呼。

道本無名,清靜經老子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宇宙間的星球,天地間的萬物,人類都可以為這些看得見的形形色色的東西作適當的命名,遺憾的是這些被命名的東西,都會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消失於無形,無法長存,不能夠永遠存在的,只有那個永遠不變的真常之名,所以謂之「非常名」。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第八:「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謂佛法者,不過假名安立,佛所説一切無上菩提法,皆因眾生未悟實相,強名曰法,示教人天,欲使眾生開悟而已。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世尊,如來所説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説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説:如來所説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妄塵積聚而成,劫數盡時亦會變壞,此所以虛幻不實即非世界,只給它一個名稱「世界」。何以謂之非世界耶!若以世界為實有者,必是本來實性,自無始以來常住不滅,以此真性實在於世界中,有而不顯於跡,打成一片,無而不淪於虛,即是一合真如實相的世界。生成造物的奧妙,生命的神秘,原以真性等於虛空,豈假言説所能形容哉。

老子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所説:「一合相即非一合相」,還是以強名一合相矣。

三、『無名,天地之始』。

 白話注解: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

人類沒有辦法去瞭解天地是如何生成的,但卻知確實有那麼一股讓人無法詮釋的無形力量。它;生成了這個天與地,同時也有了陰陽,這一點,平凡的咱們也可以體會到。因為天地有陰陽,有了陰陽才會生出萬物。還有科學家所能引證的,那些都是科學家的推理和推論,我們可以相信天地形成之所以然,是沒有一個人可以真正的瞭解。

因為有這麼一個無形、無情、無名又無窮盡的力量是事實,而又不知道如何的生育天地,聰明的哲學家把它認為是無中生有,由此可知天地的生成是讓人類這麼的茫然。

天地本無名,因形象而有名;天地尚在道之後,所以無名乃天地之始。譬如人心乃喜怒哀樂未發時寂然不動,此謂吾人心中無名天地之始也:

詩曰:無中生有理自然,氣象天地自先天,悟得本來無一物,大道只在此心中。

四、『有名,萬物之母』。

 白話注解:照這樣說來,稱呼與名字,不就像萬物的母親嗎?

有了天地,天地即產生了萬物之所需,萬物也即由此而生咱知道有了天地才有了萬物;亦即有了天地,隨即也產生了陰陽,從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法則來看,我們只能說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把它解釋為陰陽,世上的一切無形的物體無不是陰陽相交而來。大道既無名又言有名者何也?有此道,即有此理,有此理,即有此天地萬物。以無生有,以一而化萬皆從無極所發,此無極之名,為有名萬物之母,皆是自然之妙,所以天地從道而生,萬物自道而成,道為天地萬物之母者。

五、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白話注解:所以我說,人的心靈在清清淨淨連一點慾望也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的時候,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既然人類從探討陰陽的工作中得知陰陽相交的巧妙,而製造出無數的東西來,這是人類巧奪天工的事情。在哲學方面而言;探討陰陽,人類也是一樣從無中生有而再創造出來而來,如果再從另一方面探討一定可以發現更多、更神奇的事情(譬如:先有蛋再有雞、或有雞再有蛋?或把地上挖一個洞,埋下一根木柱,為何泥土不夠用?)。因此道德老子以無上的智慧、無比的意志經過探討而發現人是生自於道,必定也可以了解道;人之所以不能了解道,是因為他未清除污染,本性被迷蔽,未認識常無,所以必須清除無明、污染,使之心中毫無心物,這樣一來才能產生無上的妙智慧來探討大自然的神妙;道的奧妙。

六、『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台音竅。

常有者有形有象也,道德老子欲世人在常有、有形有象之中,要觀察至道之徼(圓滿的竅門),是在無中而有的,所以為竅,是吾人在有雜念、心念、欲念之時,或在起心動念之時能剋制起動之心相,亦即常守住本性才能得觀徼門。

七、『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白話注解: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所觀察到的事物,當然就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這不是很玄嗎?

常無常有是兩種理論,從文字上看同出而異名。以凡事來比例;父母管教孩子,賞罰的方式多種,我們知道;全是出自父母的一片愛心。

常無常有,都是在無極中而所出,故曰:同出,名不得不同(異),無可以無名,因為萬物之朕兆未形成,斷不可以言有,萬物之形色既已著成,斷不可以言無。玄者:不可捉摸、不可端倪、無形象、無言說、至靜至明、至圓至活、至真至常、變化無端、妙用無方,是以謂之玄,常有常無,而不著於有,無即謂之玄也。

八、『玄之又玄,眾玅之門。

玄之又玄。

 白話注解: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們再深入去探討的話,便可得到更玄妙的問題,你相信嗎?

眾玅之門。

 白話注解:所以 我說,研究「道」這門學問,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最玄妙的了,您說不是嗎?

萬物的生成「是在某種力量很巧妙的運作之下而成」,這是很玄的,而更玄的是咱人的智慧可以在不知其所以然之下,僅以已形成的物體中去研究去探討而記錄起來。萬物之所以能夠玄妙的生成是因為有一股無形、無情、無名、無限大又無窮盡的力量在做咱人類感到不可思議的工作。儘管天有道不盡的風雲變化之妙,儘管地有說不完的生育萬物之妙,儘管人有用不完的精力去創造更多物體以補天地不足之妙,樣樣都是經由此「道」而有的,所以說此「道」即是眾玅之門。

詩曰:道源本體奧妙處 真理真實處在無 有形有相不長久玄關一竅靈所住。

萬靈都因一竅通 一竅能納太虛空 若還拿住玄中竅 擺手皆歸大道中。

道法三千六百門 人人各執一妙根 唯有靈性玄關竅 不在三千六百門。

老母分下各生靈 至今末劫難回天 互殺相鬥多殘忍 怎不叫我酸心田。

水陸同真體   飛走一家人 法中無彼此 理上無親疏。

道德經第一章觀妙、觀竅的心法

道德經第一章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竅)。」此妙此竅,即指一個妙不可言的地方,此地方即道體寄於人身之所在,亦即三教心法之幽密處。意即當你在無所思欲時,若能將心神集中於一地,冥思那身上之妙處,抱守道體,自性自然圓明,常德自然充沛;當有思欲時,常視此竅,自能達到中和、不偏不倚及無過與不及之境地。「常無欲以觀其妙」也可以解釋為:當你非常清靜無慾念的時候,迴光返照玄關一竅,會生發無窮無盡的妙智慧;「常有欲以觀其徼(竅)」:當煩惱妄想叢生的時候,迴光返照玄關一竅,煩惱妄想自然可以降伏不起了。

   以上妙、竅,即指吾人靈性所在之玄關一竅,是道家修煉精氣神,讓三華聚頂,五氣朝元的基本功夫。

     《道德經正密》1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出”應改為“同存”),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勘誤

“同出”應改為“同存”。

二、譯文

“道”即是貫穿全宇的動變,它是有規律的、有法則的,但在不正常的情況下,它又沒有規律、沒有法則;

“名”可稱道的動變程式,是有完整的動變程式,但也有不正常的程式的存在。

“無”是不存在“道”的動變,而動變的程式原始就有,在宇宙形成之始。

“有”是存在道之動變,而動變的程式可以看出它是萬物的搖籃和根基。

所以在正常無存的狀態去觀察道的動變的奇妙,在正常有存的狀態去觀察道的動變宏偉。

“有”與“無”這兩個皆是存在,是不同程式的無有,同樣有很深的奧妙。

從無存的奧妙到有存的奧妙去瞭解“道”的過程,這些奧妙都從動變的總門進入。

道是什麼?是法則、是原理、是規律。是什麼法則、原理、規律?它生於宇宙之先,是宇宙空間中的動變法則、動變原理、動變規律,它先于宇宙形成,有貫穿於整個宇宙。

道德經第一章觀妙、觀竅的心法

道德經第一章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竅)。」此妙此竅,即指一個妙不可言的地方,此地方即道體寄於人身之所在,亦即三教心法之幽密處。意即當你在無所思欲時,若能將心神集中於一地,冥思那身上之妙處,抱守道體,自性自然圓明,常德自然充沛;當有思欲時,常視此竅,自能達到中和、不偏不倚及無過與不及之境地。「常無欲以觀其妙」也可以解釋為:當你非常清靜無慾念的時候,迴光返照玄關一竅,會生發無窮無盡的妙智慧;「常有欲以觀其徼(竅)」:當煩惱妄想叢生的時候,迴光返照玄關一竅,煩惱妄想自然可以降伏不起了。

以上妙、竅,即指吾人靈性所在之玄關一竅,是道家修煉精氣神,讓三華聚頂,五氣朝元的基本功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